层林尽染 高升“香”
打望高升
高升镇地处大足西部。这里,山清水秀,自然天成,散发着浓浓的原生态气息;这里,特色产业蒸蒸日上,农文旅融合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描绘出了新时代国家级美丽乡村画卷。
人文高升。隋唐时期,辖区隶属普康县。唐乾元年(758年)隶属新设的静南县。景福元年(892)年,随静南县并入大足县。清宣统元年推行县以下设乡镇,归属双河乡,次年(1910年)析双河乡置高升乡,1958年更名高升公社,1984年恢复高升乡,1993年10月撤区并乡更名高升镇。全镇总面积50平方公里,辖8村1社区,2.9万人。千百年来,高升人创造了不朽的地域文化。拥有初唐圣水寺、宋代菩萨岩和明代佛耳岩摩崖造像。“滴水清波”载入大足八景。“徐家大院”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村民勇救刘伯承元帅的故事成为传世美谈。
徐家大院
芳香高升。高升芳香自古来。清代有“香泉一道落城阿,点点清流静不波”的传说,今有万亩“芳香”产业基地,规模种植薰衣草、迷迭香、洋甘菊等14种芳香植物,成为高升一道绝色美景。且建成了育苗基地500亩和4条精深加工生产线,纯露、精油、面膜、乳液等6种产品已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并被列为市级全产业链核心企业。
芳香产业园
甜蜜高升。镇域栽植“尤力克”柠檬60万余株,重点打造出3000亩文化有机柠檬基地。目前,已开发出鲜果、便携即食片、柠檬膏、柠檬茶、柠檬酒等系列产品。“大五星”枇杷、高升柑橘等特色产业与优质农产品,让人垂涎,远近闻名。如今各类水果种植面积逾万亩,年产500余吨。
柠檬基地
和美高升。高升人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效凸显,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5.5%、国土绿化率达74%%,享有“森林小镇”美誉。大力实施硬化、亮化、洁化、美化“四化”工程,人居环境美如画。2017年,太和、旭光、红光获评国家住建部全国首批绿色村庄,20212021年获评年获评国家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等殊荣。
枇杷园
高升镇为何以高升乡得名,无确切记载。但坊间流传是——
宣统二年(1910年)初,大足县衙拟筹建高升乡,选址高家场。如何取名还没有定论。
一日,知县王毓文带了两个差丁,骑马行了五十余里路到高家场实地察看筹建情况。委任的高乡长同几个筹建人早在乡公所外等候,他领着王知县察看了新建的乡公所几间屋,又去察看了30多家街房店铺,以及米市、菜市、鸡市、猪市等。
王知县说:“这么多人赶场买卖东西,非常热闹,早该成立乡了。现在还没有取一个好的乡名啊?”
“回禀知县大人,这个场都叫高家场,不远处就是高家湾,高家湾人多,成立了乡自然就叫高家乡了。”高乡长说道。
王知县严肃地说:“这不是高家一姓人的乡,怎么能叫高家乡呢?”
知趣的高乡长灵机一动,来了个顺水推舟。便说:“知县大人,就请您取个乡名吧!”
王知县说:“乡名是要流传千古的事,要慎重才行啊!”
高乡长建议说:“知县大人,不如先考察一下高家湾再定。”一路上,高乡长见王知县走得满头大汗,便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爬坡可是步步高升咯。”
王知县明白高乡长的话意,却意外的触动了自己的灵感,兴奋地一拍手,说道:“对啊,爬山就是高升,没有艰苦奋斗,怎么会高升?就取名高升乡!”
高乡长大吃一惊说:“知县大人高明,取名高升乡好!”故事二 徐家大院:一脉相承的根
“若木立国泗水史垂千秋,朝辅迁徏濑溪业兴百代”。这是挂在位于双牌村徐家大院大门的一幅对联。“若木”本名嬴若木,夏朝初期人物,因是徐国的建立者,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若木便为汉族徐姓的得姓始祖。徐家大院很有名,不仅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且后人中也出了很多名人。
据徐氏族谱记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入川始祖徐朝铺就带领他的四个儿子徐之汉、徐之显、徐之荣、徐之华,到郎家沟落业,勤奋躬耕,开垦出良田上百石,加之风调雨顺,农牧兴旺,没几年功夫,就发达了,人丁逐渐兴盛。后来建成了徐家大院。
大院起初布局上下两重堂,左右厢房为双厢并排结构,后来在院坝两侧增修了第三厢房,并在左三厢房修建了八角楼。同时又在大院的左后方修建徐氏宗祠,从此一座完整的徐家大院形成。共计房屋118间,天井24个,总建筑3000余平方米。
徐家人谨记祖宗美德,弘扬正气,世代相传。
道光年间,第8代子孙徐清潮,年少时读书不上心,喜欢习武。二十出头,他便从了军。由于徐清潮天资不错,再加会武艺,从军不久便升了官,当了百长(相当于现在的连长)。徐清潮为人仗义,广结朋友,在军中深受士兵的拥戴。
咸丰帝四年(公元前1861年),铜梁大庙乱贼起事,徐清潮奉命带领清兵围剿。匪首是当地人,熟悉地形环境,徐清潮的清兵遭到埋伏。损失过半,徐清潮也被乱贼活捉。
贼寇先是诱降,诱降不成便施酷刑,但他不屈不挠。乱贼无计可施,便将其悬吊梁上。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到夜深时,乱贼中有一人认得徐清潮,并崇拜其人品,便乘虚将他放走。徐清潮逃出后,重新整顿旧部,再配合援兵,一举剿灭了乱贼。
在庆功会上,上司特别嘉奖了徐清潮,并加封他六品副官官职。徐清潮受封后,便解甲归田,在家终身享受着大清给他的俸禄,直到光绪四年生病去世,终年56岁。
徐清潮剿匪有功,被封六品官职。这也是徐氏入川以来最值得骄傲的一人。后来还出现过举人徐清河等。
徐家后人遵从祖宗留下的土地一寸不能少,留下的东西一样不能丢,留下的遗训一句不能忘,留下的希望一定要实现的遗愿,将大院保存至今。如今已繁衍15代,人口逾2000余人。
有诗曰:留得祖宅祖坟在,一脉相承才有根。
故事三 知县李德:圣水崖题写“滴水清波”
“滴水清波”是大足古八景之一,位于高升镇胜光村境内的圣水崖。
大足古八景之一﹃滴水清波﹄。
相传在清乾隆初年,大足境遭遇百年不遇的大天干,圣水崖方圆百里一年来不下透雨,就连水井都干了,人们饮水非常困难。奇怪的是,圣水崖泉水旺盛。寺里的和尚故弄玄虚,把这说成是佛祖同情民间疾苦而流泪不止,硬把这泉水说成了圣水。口口相传,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晓得了,大家每天都挑着水桶,上山来挑圣水。
圣水寺摩崖石刻。
说来更怪,原来挑水的人少,这圣水泉流水也少。后来挑水的多了,这泉水流水就变大了,总之无论多少人上山来挑,这泉水都能满足。这件事越传越神,后来就传到县太老爷李德的耳朵里,李知县听后有些不信,决定亲自到现场一看究竟。
李知县到了圣水崖,走近一看,惊奇不已,只见那半崖之上一泉眼,清凉泉水涌出,顺势泻下,跌入下面的池子里,飞溅起颗颗浪花,在池中形成层层涟漪。池中清澈。
李知县赞叹不已,他环视四周,山下是开裂的田土和河床,地里的庄稼一片枯黄,而在这高高的山崖上,却有清泉喷出,难道这真如和尚所言,是佛祖的眼泪?于是他请和尚拿来笔墨,即兴在这崖壁上写下了“滴水清波”四个大字,并在旁边赋诗一首:
香泉一道落城阿,点点清流静不波/蛟讶珠联相觅切,鱼猜水调出听多/滴开萍影浮新月,蹴起廻文漾碧螺/孺子何知天籁发,临流亦自唱清歌。
从此以后,滴水清波就成了圣水崖的代名词。故事四
刘伯承转战在高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3年10月,担任四川讨贼军一军第二混成旅一团团长的刘伯承,奉命从荣昌向退守大足的黔军王天培部追击。
黔军在高升吕家坡、七星庵一带凭险设防线数十里以拒。张冲第二混成旅经双河乡捣毁高升据点后,主攻吕家坡一线。刘伯承率部英勇出击,经过两次强攻,终于攻破吕家坡。
七星庵隘口地势险要,经过两日激战,久攻不下,便改由战斗力强的、刚从吕家坡过来的刘伯承团担任主攻。刘伯承的指挥所设在张家大院子。
午饭后,与当地团正张席珍,太和村村民张香庭、张树庭一同到百灵湾上面的白岩脚,用望远镜观察七星庵的地形、敌情时,对面突然射来一枪,正中刘伯承右腿股动脉,顿时血流如注。张香庭立即把刘伯承背起,张树庭在侧面扶着,张席珍紧跟其后。因无军医处理伤口,沿途血流满地。到吊井坡时,张树庭忙叫看热闹的十六岁少年张绍云快回去拿床棉絮来。当他们背到指挥所张家大院子河边张家桥时,正碰上部队的担架。他们忙把张绍云拿来的棉絮垫在担架上,轻轻把刘伯承放上去。担架把刘伯承抬到王家大院子司令部,再转到司令部野战医院多宝寺上药、包扎。随后由吴家铺送到内江,再送到成都治疗。垫刘伯承担架的棉絮由张玉宣(当年26岁)随至吴家铺拿回。
刘伯承在高升受伤后,当年一直在成都治伤。刘伯承在高升中弹负伤,虽然打疼了他的肉体,却改写了他的人生。从此以后,刘伯承不得不检讨既往,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后在吴玉章和杨闇公的帮助下,刘伯承终于由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成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