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日,他踩了五个文保点
刘坚在拍摄文物资料。
5月1日,上午9点,一个笔记本、一台相机、一瓶矿泉水……大足石刻研究院规划建设处副处长刘坚带着这些物资出门了。
大足中小型石窟三年滚动保护计划中,首批剩余的16处中小型石窟将于6月启动修复工作,刘坚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想利用“五一”小长假,到这些石窟点进行实地勘查,对现有资料查漏补缺。
大足石刻,不仅有以五山为主体的大型石窟,还涵盖着分布在18个镇街的68处中小型石窟。5天时间里集中走完16处中小型石窟,并不容易。
“这些文物点大多比较分散,一天最多走四五个点。”10时30分,刘坚到达第一个点——高升镇胜光村圣水寺摩崖造像。
“圣水寺摩崖造像始于唐,宋有增刻,编10号,像100余身,是一处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设施和周边环境都亟待整治……”刘坚一边拍照,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
“6月份就要进入施工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刘坚马不停蹄,稍作休息,又赶往下一个点——三驱镇白坭村兴隆庵摩崖造像。
蜿蜒的山路上,汽车行驶了40多分钟。
一条隐秘的小路尽头,茂密的竹林旁,踱步走过湿滑的青苔,便可看到兴隆庵摩崖造像。兴隆庵摩崖造像依山而建,绝大部分都裸露在外。为了保护石刻造像,当地群众利用木料、铝制品等制作了简易的遮挡棚。
“这儿的水月观音雕刻得非常生动。”刘坚介绍,人物鲜活,比例合理,但风化严重,下部空腔,缺乏有效支撑。
刘坚将重要的龛窟一一拍照,修复时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他都在笔记本上进行标注。
高升、三驱两个点看完,已接近午时,刘坚却决定,再去智凤街道的全佛岩看看,一天走完计划的5个点。
据了解,大足的中小型石窟由于大多分散在乡野,所处环境恶劣。去年,我区启动了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境内石窟寺环境整治。目前已完成了峰山寺、普圣庙等5处试点项目建设。
试点项目的成功,也让刘坚对下阶段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刘坚表示,这次修复要对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全覆盖,第一是解决保护建筑,第二是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另外,还要设立保护标志,增加一些必要的监控,以及价值阐释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村民,达到保护文物、长治久安这样一个目的。
说完,刘坚又赶往了下一个点……
记者 李东 陈柯男 张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