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雪域高原的
医疗队下乡义诊。
3名中毒患儿经过医疗队全力救治,顺利出院。(本组图片由援藏医疗队提供)
本报记者王雨诗
从重庆大足到西藏察雅,跨越上千公里的距离,区人民医院5名第二批援藏医疗队队员王家胜、李强、杨彪、王友华、杨显刚已在察雅县人民医院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另外4名短期援藏队员也陆续完成或正在进行援藏工作。
奔赴雪域,护佑生命。大足援藏医疗队把先进的诊疗技术和健康理念送到藏区人民身边,力争为察雅县人民医院留下一支优秀的医疗队伍,努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
迎难而上用热情浇灌热土
察雅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幅员面积82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海拔5000多米。
“这里海拔高、气压低、干燥、缺氧,环境艰苦,时常感到头痛、胸闷、心悸。”
“第一次到西藏,刚下飞机就觉得胸闷、憋气,呼吸不畅。”
“头晕、头疼、心慌,好几天都彻夜失眠。”
初到这里,每个人都要经历气候不适、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挑战,而援藏医生所面临的第一道关卡便是“高原反应”。
3月10日,区人民医院输血科主管技师黄偌颖也开启了自己为期四个多月的援藏生活。“我的援藏时间短,但是任务重,当前要加紧做好察雅县人民医院输血科创建的相关工作,争取早日把输血科建起来。”黄诺颖告诉记者,输血科是为了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科学输血而设置的科室,尤其对抢救一些急危重症、大手术、外伤和失血量大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她只用两天时间适应高原反应后,便立即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孤灯独影谁为伴,枕上诗书犹少年。汉藏一家血肉连,同舟风雨化冰川。”这是大足第二批援藏医疗队队长王家胜写下的随感。他说:“此次援藏,我们不仅是技能的锻炼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更是自身价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藏族同胞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为察雅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用心用情全力护佑每个生命
“有3名5岁以下儿童误服较大剂量药品阿维菌塑(兽药)中毒,已处于昏迷状态,正在救护车上赶往察雅人民医院。”2021年8月21日17时,王家胜接到院行政总值班紧急通知后,便赶至急诊科详细了解病情,并即刻成立专家抢救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救治方案,任命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友华、儿科医师沈俊妃、麻醉科医师杨显刚为主导。
18时50分,随着一阵急促的急救车鸣笛声呼啸而来,3名患儿到达急诊科。早已待命的抢救小组迅速将患儿从救护车上转移到急诊科抢救室,并对3名患儿进行查体和监测生命体征。
经检查,3名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昏睡至浅昏迷状态,瞳孔均明显扩大,光反射迟钝,心率及呼吸有不同程度减慢,援藏医疗队立即实施抢救。
“阿维菌塑(兽药)中毒没有特殊的解毒药物,3名患儿中毒较重,主要以洗胃、导泻、利尿、促进毒物排泄及器官保护为主,必要时需要血液净化措施,但我院尚无此条件,需要转上级医院。但考虑转院山高路远,且是夜间,转院风险极高。”王友华耐心地与家属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
“我相信你们,就在本院抢救。”家属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回答。
“咱们援藏医疗团队一定会尽全力抢救。”王友华说完便立刻投入紧急的抢救中。
经援藏团队争分夺秒抢救,患儿意识有所好转,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瞳孔对光反射趋于灵敏。随后收入住院,开展进一步补液、利尿、器官保护、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治疗。翌日,3名患儿均完全苏醒,生命体征良好,无明显器官功能损伤。第三日,3名患儿顺利出院。
“医生,请允许我为您献上最尊敬的哈达!”离开之时,守在病房外的家属们向援藏医疗队献上哈达表达感激之情。
这只是大足援藏医疗队守护生命、抢救危重病人的一个缩影。大足援藏医疗队来到察雅后,开展并指导了重症医学科建设,全程参与设施设备采购、病房布置以及制定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急预案等创建重症医学科关键性工作。与此同时,多次参加并主持危重患者
的抢救,极大地提高了察雅县人民医院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救治水平,降低了转院率,更好地满足当地患者就医需求。
真心换真情“挂壁公路”上的医疗服务
为解决地处偏远的农牧民看病难问题,医疗队时常带上诊疗箱,穿梭在山路、泥路、石子路、“挂壁公路”,为村民义诊看病。
“这里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太多了,只要没有影响日常生活,大多数人都没去看过。”王家胜非常感慨,在察雅,高血压的发病率很高,可能跟这里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关。医疗队在义诊过程中,都会为村民普及高血压相关知识,告诉他们平时注意事项,并免费送给他们药物。
王家胜说,藏族村民们都非常纯朴,每次下乡义诊或随访,医疗队总是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一次到藏民家中开展上门随访他至今记忆犹新。
一名患者因突发意识障碍,由当地乡卫生院送至察雅县人民医院,经头颅ct提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危急。医疗队与家属沟通病情后,因各方面原因,家属决定放弃治疗,自行回家。但医疗队却时刻牵挂着患者的情况,经过与察雅县人民医院讨论后,决定对患者进行回访。
“知道我们要上门随访,患者儿子早早就在村头等候我们了。”王家胜告诉记者,在当地医生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再步行半小时的山路,医疗队终于来到患者家中。
医疗队对患者进行了仔细检查,并就患者日常需要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护理、在家的后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指导。家属们对援藏医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更是端出牦牛肉、酥油茶等食物招待大家。离开时,患者家属久久伫立在路旁送别。
“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对援藏医疗队的尊敬。”王家胜说,“义诊的路途很遥远,常常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但只要能把医疗触角延伸到藏民朋友的身边,能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值得!”
多措并举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进一步强化“组团式”援藏工作成效,援藏医疗队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建立了“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培养机制,同时采取开展学术讲座、教学查房、手术指导等方式,持续壮大和优化察雅县人民医院医疗队伍。
“我们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察雅县医务人员近50%未取得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其中乡镇卫生院占近70%。”王家胜分析出现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取得和没有取得资格证的医务人员绩效差距很小,缺乏动力;二是乡镇医院就诊病人少,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医师资格技能考试通过困难。
为破解难题,为察雅留下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大足援藏医疗队会同其他援藏专家以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开设医师资格考前(技能)培训班。该培训以每周集中培训为平台,以自主学习为依托,采取现场仿真模拟操作与教学视频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全面提升察雅医务人员的基本技能。
此外,授课的援藏队员们还会根据国家考试新大纲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梳理重点、难点等问题,制定出全面、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全面提高参训人员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通过率,促进了受援地医疗卫生人员快速成长。
不仅仅是“派过去”,同时还“请进来”。察雅县人民医院陆续派遣输血科、重症医学科、眼科医护人员到区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技能和诊疗水平,切实提升察雅医疗卫生人才“造血”能力。
“鱼渔兼授,才能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王家胜告诉记者,自2019年以来,区人民医院共派遣2批次、17名业务骨干支援察雅县人民医院。其中第一批队员于2019年帮扶察雅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医院。目前,第二批援藏队员正夯实“二乙”创建成果,不断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医院服务能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优化提升科室的服务能力,确保圆满完成援藏工作任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