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种“梧桐” 盛意待“金凤”
用心种“梧桐” 盛意待“金凤”
——看大足如何做实做靓人才服务、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庆也提出了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高地目标。在昂首奔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我区锚定“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新目标,科学描绘了大足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通过做实做靓人才服务,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为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1张小卡兑现服务承诺
“当时来大足,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才政策很实惠,吸引了我,作为一个外地人,能在这里免费住人才公寓、坐公交车,还能得到政府补贴,帮助我解决了不少困难,这靠的都是这张人才卡。”郭秀云说。
郭秀云是我区2019年通过《大足区人才发展五年计划》引进的第一批企业科技研发人才。根据政策规定,除了连续五年每年获得5000元的政府奖励津贴外,郭秀云还能免费享受大足石刻旅游、公交车出行、人才公寓、健康体检等17项人才服务,她口中的人才卡正是我区专为服务人才定制的“重庆(大足)英才服务卡”,像她这样,申请了“重庆(大足)英才服务卡”的人才还有1650余人。
事实证明,人才具有很强的环境选择性,一流的服务往往比优厚的待遇更具吸引力。近年来,为了解决好人才服务内容单一、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服务引才留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我区秉承“服务引才、服务留才”理念,积极整合全区资源,根据人才需求,出台了《“重庆(大足)英才服务卡”管理办法(试行)》(大足委办发〔2021〕17号),明确了人才凭借服务卡,不仅可以享受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户籍、出入境、人才项目申报、职称评审、金融支持、税费优惠、企业注册登记9项基础服务,还可以享受岗位聘用、配偶(子女)就业、子女(孙子女)入(转)学、休假疗养和学术交流、住房保障、交通、医疗保健、旅游8项专属服务,并在服务内容上进行了丰富和细化,切实解决人才“急难愁盼”的问题。
据了解,我区凭借优质的人才服务,2021年引进各类优秀人才8850余人(含柔性引进),其中紧缺优秀人才360余人,向科技人才提供旅游、项目申报、交通出行、子女就学等人才服务1550余人次。其中,为大足英才发放政府津贴60万元,兑现购房补助60万元;兑现产业人才补助13万元;帮助科技人才筹集人才公寓480余套,建成人才公寓、专家公寓等多个人才安居项目,打造青年人才驿站2家,免费提供居住服务300余人次;提供大足石刻等5a级景区免费旅游服务180余人次;解决子女(孙子女)入(转)学服务60余人次;发放“人才公交卡”76张,每年提供人才1000元的公共交通补助;组织开展“三位一体”活动,帮助科技专家健康体检90人次……
此外,我区还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将人才服务成效纳入党建目标考核、巡察整改、深化改革等任务中进行督查落实,督促各单位进一步完善服务实施细则,规范服务阵地,配备服务专员,明确服务责任人,强化检查评估,真正让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走进人才心里。
细微之处见真心,一张张免费发放给人才的“小卡片”,不仅兑现了区委区政府服务人才的承诺,更体现了我区真心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大情怀”。
1个平台提升服务效率
近日,2020年选调生吴璐瑶发出了一条关于人才公交卡的申请需求。区交通局人才联络专员收到需求信息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办理。从需求的提出到服务办结,整个过程只需 1个工作日,而这得益于我区建设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
近年来,为了让高层次人才第一时间享受到各项优惠政策,提升人才服务效率,我区积极探索“政策+平台+服务+专员”人才服务模式,建立了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类人才办理各种贴心服务,实现人才服务“网上办、掌上办,线上办、一站办”,真正解决了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据了解,2019年,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等6家单位联合出台了《重庆市大足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实施细则(试行)》,在重庆大足人力资源产业园建成了大足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
2020年,我区投入160余万元,优化、升级了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2021年,为了让服务质量更加优质高效,该区积极与市级人才服务部门对接,成功争取重庆英才“渝快办”市区联网系统在大足率先上线,实现了市区两级人才服务平台联通运行,成功构建起了“市级+区县+用人单位”三级人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平台有序高效运行,我区还完善了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细则,明确了17项服务内容和流程、办理方式,以及用人单位和人才服务专员、联络员的职能职责等内容。具体的服务部门还细化了人才服务实施细则,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办事流程,在服务窗口设置了“绿色通道”,完善了“一对一”服务机制。科技人才只需通过手机小程序,就可以简单快捷完成人才政策一“站”查,人才服务一“站”办。
截至2021年底,我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共受理人才服务3163件,线上办结1597件,线下办结1566件,全部限时保质保量办结,人才满意率100%。“政策+平台+服务+专员”的服务新模式,实现了科技人才“只上一个网站,只登一个小程序”就可以办成一揽子事,通办、快办、好办的新型服务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让科技人才不因琐事劳心、不因“梗阻”堵心,从而愉快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
n项机制强化服务保障
2021年,杨甲林、胡天伟两名“大足英才”在大足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作为外地人,他们不仅在大足拥有自己的家,更是得到了每人30万的购房补助。而这些,都得益于我区2019年出台的《“大足英才”遴选及资助管理办法》。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强化人才政策结构性分析、战略性研究、针对性落实,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支持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全面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大足区人才发展五年计划》《大足石刻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关于优秀传承人培养管理方案》等人才激励政策、管理办法10余项,明确以政府特殊津贴、安家费、公交卡、子女入学等方式支持科技人才发展,逐步形成“2项基础政策+n项专项政策+1项服务政策”的人才政策体系。同时,还建立健全柔性引进、弹性管理、个性服务政策,对大足石刻研究院等用人单位提供“一企一策”支持,协助他们招才引智,反响良好。
为确保各项激励政策真正惠及到人才,我区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改革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流动等机制。出台《关于健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的意见》,更加压实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启动领军人才导航行动,借助市场力量引进科技人才;实施科技人才启明星专项计划,推动实施大足英才、好老师、未来企业家等人才培养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应用型、基础型科技人才;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破除“四唯”,完善分类评价、多元评价方式;实行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落实科研人才“揭榜挂帅”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建立区委联系服务专家等制度,人才服务更有保障、更加高效。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吸引、留住、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近几年,我区集聚各类人才20.2万人,推选西部之光1名,培养引进重庆英才8名、鸿雁计划5名,评选大足英才10名,单霁翔院长、韩德民院士、张英泽院士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来大足干事创业。培育科技型企业1201家,高新技术企125家,选聘市区级科技特派员152名。建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贺小琴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一批“国字号”人才平台,集聚科研专家2000余人。强化政策供给,累计为人才和项目补助资金900余万元,人才支撑发展成效日益凸显。
此外,我区还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打造独具大足特色的人才口号和品牌,积极开展青年人才座谈会、优秀人才大足感知行、科技人才日等活动,创办“大足人才”微信公众号,开设“大足人才智创未来”宣传专栏,加大对科技人才先进事迹的挖掘、宣传力度,优化专家联系服务工作,积极向外界传递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鲜明态度,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区人才发展中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