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川戏自有后来人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2-02-10 14:42:57 浏览次数: 【字体:

陈小华(左)在演出。

陈小华(左)在演出。

陈小华在演出。

陈小华在演出。

  陈小华在米粮小学教学。

  陈小华在米粮小学教学。

王德彪在后台上妆。

王德彪在后台上妆。

  王德彪在雍溪镇实验小学教学。

  王德彪在雍溪镇实验小学教学。

魏代凤在演出。

魏代凤在演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声剧团(原大足县川剧团)解散,演员们带着遗憾和无奈,不得不另谋生计。
  卖服装、当保安、开火锅店……脱得下戏服,卸得去粉墨,却怎么也抹不掉心中对川剧的那份“热爱”。夜深人静时,只化作一声声轻叹。
  然而,以谭必举、张昌容为代表的大足川剧“老戏骨”却没有放弃,坚持川剧座唱演出,于2015年成立区戏剧曲艺协会,和女儿谭冬鸣一起,为川剧传承发展奔走。
  在他们的号召下,曾经不少大声剧团的演员纷纷回归,他们的传承精神和川剧本身的魅力感染了许多川剧爱好者,他们选择加入队伍,为川剧的表演、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小华:不爱时装爱“戏服”
  2月2日,正月初二,昌州古城戏楼上,精彩的川剧正在上演。
  台下观众掌声此起彼伏。舞台后,陈小华着一身旦角戏服,一遍遍重复排练着即将表演的动作。尽管上台表演了无数次,但每一次她都认真对待,一如年少初次登台那般,紧张却又满心期待。
  “川剧的戏服有魔力,穿上身就觉得舒服。”陈小华笑着说。4年前,为了追随自己的川剧梦想,她加入区戏剧曲艺协会,毅然结束了红火的服装生意。
  陈小华今年51岁,自小便喜爱川剧。“小时候,我家就挨着剧团,所以经常去看唱戏。”陈小华说,漂亮的戏服更是她的心头好,她会用橡筋绑着枕巾自制“戏服”,模仿川剧里面的角色。
  小学毕业后,陈小华在家人的支持下考入大声剧团,成为谭冬鸣的师姐。
  “我现在都记得,那次考试考的唱歌,我唱的是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陈小
  华说。
  1983年进入剧团后,每天天不见亮,陈小华便开始练唱腔、基本功,因为喜欢,她并不觉得累。2年后,她便随团演出。“那段时光很美好,一
  辈子都忘不了!”
  可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发
  展,戏曲文化越来越边缘化,大声
  剧团宣告解散。
  解散的前一晚,陈小华和其他演员一起吃了散伙饭。饭桌上,大家都哭了,不仅仅是因为“失业”,更多的是对川剧的不舍。
  之后,陈小华做起了小生意,闲暇之余,偶尔也会哼唱几句川剧戏段。“虽然还是很喜欢川剧,但是基本上没有想过会再做与川剧相关的事情。”陈小华说。
  2015年,民乐苑川剧演出,因为差演员,谭冬鸣想到了当时在开服装店的陈小华。师妹开口,陈小华没有推辞,急忙赶来“救场”。
  那次过后,谭冬鸣有意让陈小华加入区戏剧曲艺协会,劝说她和自己一起表演、教学生,但被陈小华婉拒了。
  “那时候她服装店的生意很好,我们演出和教学大多数又是公益性质,她拒绝也是人之常情。”谭冬鸣说。
  然而,谭冬鸣没有放弃。需要陈小华“救场”的时候越来越多,陈小华好几次嘴上说走不了,最后还是让老公看店,自己准时“赴约”。
  这也让谭冬鸣认定陈小华对川剧是有感情的。于是,她三天两头就往陈小华的店里跑,给她熬粥做饭,讲述曾经在团里的点滴。
  一来二去,陈小华也瞧出了端倪。“她来我店里,借机唱戏给我听,还问我川剧的一些动作怎么比。她都是专业的,怎么会晓不得怎么比?”陈小华呵呵一笑。
  陈小华虽没表态,但是师妹和师父对川剧的执着付出,她早已看在眼里。谭冬鸣演出、教学需要支援,陈小华从不推辞。
  “没想到川剧在学校这么受喜欢,孩子们学得很认真,有的还做得很好!”陈小华说,有时候一段时间没去,孩子们说很想念她,这种被需要是对自己的认可,更是大家对川剧的喜爱。
  心中的那份热情被唤醒,陈小华开始享受川剧给平凡的生活带来惊喜和感动,对川剧的推广更是不遗余力,常常不等谭冬鸣开口,主动询问起活动,为了参加活动不惜关掉店门。
  “反正有角色我就演,不管大小我都去。”陈小华说。
  2018年,在丈夫的支持下,陈小华决定将服装店转出去,安安心心和谭冬鸣一起去表演和教学。如今,作为协会的副秘书长,陈小华身兼演员和表演老师,在她的指导下,学生还多次获得重庆市小梅花展演一等奖。
  “虽然川剧团解散了,但是大足的川剧没有垮,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不只是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看着孩子们这么喜欢川剧,陈小华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满足。陈小华说,川剧是她最爱的事情,今后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自己唱不
  动、教不动为止。
王德彪:三十年后圆“戏梦”
  新学期还没开学,区戏剧曲艺协会却已经开始为川剧进校园筹备起来。作为唱腔班的老师,王德彪早早地拟定好了自己的课程计划。
  “一个学期很快,必须提前做好教学打算,确保教学进度。”王德彪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争取多学习一些川剧唱腔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全部传授给孩子们。
  王德彪对川剧教学的认真负责,让谭冬鸣很感动。从抗拒到如今的专注,王德彪的转变在师妹谭冬鸣看来是惊喜,却也是意料之中。
  王德彪今年56岁,是谭冬鸣的师兄,曾经也是大声剧团的演员。出身珠溪镇农村的他,16岁那年考入大声剧团。“那时候能在剧团工作还是多好的哦,有份固定的收入。”
  考入剧团,王德彪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格外珍惜,训练也很勤奋。
  “那时候训练很苦,如果不是真的喜欢,是坚持不下来的。”身形高大,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的他,是团里难得的净角。然而,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6年多的时间,剧团便解散了。
  “心里面很失落,说不出的难受。”当初对川剧的爱有多深,此时就有多难过。
  王德彪不得不重新找工作,之后他在工地打过工、做过小生意,对于川剧只字不提。有人问起,王德彪不承认自己在剧团上过班,更说自己不会唱戏。
  2017年,为了扩充川剧进校园的师资力量,谭冬鸣找到王德彪,希望他去教川剧唱腔。
  “唱不来唱不来,这么多年了,早就搞忘了。”没等谭冬鸣把话说完,王德彪就直接拒绝了。
  谭冬鸣没有多说什么,她知道王德彪是热爱川剧的。于是,她经常“缠着”王德彪和自己去表演、教学,让他看到自己在川剧传承方面做的事情。
  “石头捂久了都会发热。就算心再硬,我就不信捂不热。”谭冬鸣笑着说,更何况师哥只是嘴硬心软。
  架不住谭冬鸣的“纠缠”,王德彪开始动摇。妻儿的支持和鼓励最终让王德彪答应试一试。
  没多久,王德彪便接到第一个任务——民乐苑演出,他出演一个净角。因为太久没上台,担心自己演不好,王德彪一有空就练习。
  “他怕自己记不住台词,就写到手上,走路都在背台词,在街上别人叫他都没注意到。”谭冬鸣相信,她没看错,师哥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这次演出很成功,王德彪重新找回信心。之后的每一次演出、教学,王德彪总是第一个到,并且全身心地投入。
  这两年,王德彪和协会一起排演了多部经典川剧。今年,区戏剧曲艺协会准备排演一台新的川剧节目——《大足养鸡女》,王德彪将出演赵智凤,与谭冬鸣饰演的养鸡女一起讲述大足石刻的故事。
  “比起演出,娃娃们对川剧的热爱更让我感到开心。”王德彪说,孩子们对川剧表现出的热情让自己感到意外,在教学过程中,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王德彪指导的学生也多次在重庆市戏曲小梅花展演中获奖。去年年末,为了帮助学生排练参赛节目,除了平时上课外,他还利用周末通过视频给学生排练。最终不负所望,他的学生再一次获奖。
  “不能让大足的川剧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希望未来能受到更多孩子们的喜爱,把川剧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王德彪说,演员在老去,但川剧却依然充满活力,他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走上川剧舞台,让川剧得到更多的关注。
魏代凤:川剧司鼓“半台戏”
  受时代变化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今天并非易事,大足的川剧亦是如此。然而,尽管传承之路多艰难,庆幸的是大足有那么一群人在坚守。其中,除了科班出生的川剧演员外,还有川剧爱好者,他们因为川剧相聚,也视川剧传承为共同的目标。
  川剧界向来有“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司鼓作为“一班之长”,但是要想学好却不容易,因为仅仅练习还不够,一名鼓
  师,要记的东西还有
  很多,如数以百计的
  锣鼓牌子、高腔曲
  牌、唢呐曲牌、昆腔曲牌等。
  因此,学习的人不多。当有人提出想学司鼓的时候,谭必举很是高兴,在他身体一
  天不如一天的时候,仍然坚持在病床上给几个徒弟上课。在他去世后,徒弟们继续肩负起了乐队的职责,还将川剧司鼓带进了校园。
  “本来我是学跳舞的,没想到后来学了司鼓。”魏代凤说。
  魏代凤是谭必举的徒弟之一,今年56岁。她少时学过几个月的川剧,喜欢川剧打击乐。
  3年前,魏代凤到老年大学学习舞蹈。一次,和“同学”到民乐苑观看川剧表演时,经介绍认识了老师谭必举,得知她曾经学过锣鼓,谭必举很是欢喜,魏代凤也表示想要学习司鼓。
  10余天后,魏代凤正式拜谭必举为师,开始学起了小锣。
  “打锣有瘾,我是越打越兴奋,越打越喜欢。”尽管40余年过去了,手中的锣鼓声响起时,一下子便抓住魏代凤的心。她学得十分认真,立志一定要抓住机会学出点名堂来。
  魏代凤每进步一点,谭必举都十分开心,她能感觉得到老师对川剧由衷的热爱,被老师全身心致力于川剧传承的精神深深感动。没过多久,魏代凤开始发动身边的姐妹一起学习司鼓,谭必举欣然同意,接着又陆续收了4个徒弟。
  今年54岁的徐梅就是在魏代凤推荐下拜师的,学习堂鼓的她,和魏代凤一样,对川剧司鼓有着浓厚的兴趣。
  “老师教得认真,我们年纪都比较大了,有时候学得比较慢,老师都很有耐心,一个鼓点一个鼓点地教我们,只要我们愿意学,他就愿意教。”徐梅说。
  王秀华是几个徒弟中拜师最晚的人,她没有基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打算放弃的她最终被老师的精神打动,一直坚持了下来。
  “老师当时那么大年纪了,还手把手教我们,真的很感动,即便后来病重,他也坚持坐着轮椅教我们,所以我一定会坚持学下去。”王秀华说,学习司鼓开始只是因为兴趣,现在自己更多的是一份传承的责任。
  去年,谭必举离世,告别了他一生热爱的川剧,但是他的司鼓技艺在徒弟中得到传承。
  “老师一生为了川剧传承奔走,我们作为学生,也有责任把川剧传承下去。”魏代凤说,她和几个师妹将与谭冬鸣一起在川剧表演和教学中,把司鼓的技艺传承下去。本报记者张玮李东陈柯男毛双文/图


终审:陈咏梅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