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行走在传承的路上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2-02-08 10:38:20 浏览次数: 【字体:

谭冬鸣演出照。(。(受访者供图))

谭冬鸣演出照。(。(受访者供图))

  谭冬鸣(右一)在米粮小学教学。

  谭冬鸣(右一)在米粮小学教学。

  谭冬鸣在万古幼儿园教学。

  谭冬鸣在万古幼儿园教学。  

“川剧二代”谭冬鸣
      去年10月,在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重庆市社区艺术节上,我区非遗传承人张昌容、谭冬鸣家庭演绎的《传承》一路过关斩将,荣获重庆市一等奖!《传承》用川剧形式为大家展现了这家四代同堂的传承故事。

  去年,一生独爱川剧的谭必举去世,带给妻女无尽哀思。“哪怕在生命的尽头,哪怕坐在轮椅上,我父亲也竭尽所能将毕生所学教给众多的徒弟。”谭冬鸣说,“76岁的母亲满头银丝,依然活跃在川剧的舞台上,我更应该尽己所能接好传承川剧艺术这一棒。”梦想进剧团
  谭冬鸣出生在大足的川剧世家,父亲谭必举是川剧司鼓师,母亲张昌容是川剧老艺人、“旦角”
  名人。
  谭家三个孩子,从小在剧团长大,小女儿谭冬鸣从小能歌善舞,和川剧的缘分颇深。父母忙于表演没时间教,她就在台下边看边自学。
  “爸爸妈妈一心扑在川剧上,很少有时间陪我们。”谭冬鸣的幼年时光,缺少父母的陪伴,2岁全托,一个月回一次家,寒暑假才有机会去到父母演出的城市,内心对父爱母爱的渴望十分强烈。“我至今还记得,每次他们去外地演出时,家属院大门口哭倒一大片的情形。”谭冬鸣说,大人们收了衣服、被子,大包小包的,孩子们送别父母,哭得撕心裂肺,他们真的是为了川剧,为了艺术,舍弃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人。
  对于川剧,谭冬鸣又爱又恨。10岁,她就能看懂川剧演员在台上唱什么,她为舞台着迷,也为表演沉醉。那时候,她天真地认为,“考进剧团就可以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
  于是,谭冬鸣决定学习川剧,报考剧团!
  “我们只知道她喜欢唱歌,嗓子不错,根本不晓得她会唱川剧。”长年奔波在外的张昌容压根不知道谭冬鸣的“小算盘”。才情初露
  11岁,谭冬鸣小学毕业那年,恰逢剧团招生,她偷偷跑去报名。
  “当时我在外面演出,还是其他同事告诉我的。”对于女儿的报考,张昌容直言很意外。
  但更让张昌容夫妇意想不到的是,谭冬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川剧训练班。
  半年培训,谭冬鸣是练得最刻苦的那个。课后自己“加码”,黑夜里,草地上,她一个人练习,前翻后翻,就怕考核不过关,被送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谭冬鸣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进了剧团,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让她明白了,父母执著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她明白了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是怎么来的;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
  培训结业时,谭冬鸣有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登台演出。也是那时,她真正爱上了川剧,认定这辈子再也离不开它。
  灯光亮了,台下座无虚席,精心装扮的她,一出场就听到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感觉自己像明星。舞台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13岁的谭冬鸣没有怯场,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场戏里的点点滴滴。她全身心地融入角色,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交给舞台。年纪虽小,但谭冬鸣却在舞台上闪闪发亮,她尽情地享受着表演,感受着川剧的无穷魅力。
剧团解散
  带着初登舞台的兴奋和新奇,谭冬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父母成了同行,跟着剧团四处演出,这样的日子整整维持了3年。
  1986年,四川射洪县,一个没有演出的下午,谭冬鸣在镇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了四川省川剧学院的招生简章。停下脚步的她一读完,立刻急匆匆地跑回剧团告诉父母:“我要去报名考试!”
  谭冬鸣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就在射洪这个点,谭冬鸣填了表,顺利通过了考试。
  川剧学院的几年学习,谭冬鸣如鱼得水,为她打开了川剧艺术殿堂的大门,更为她日后的川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现实却并非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上世纪九十年代,川剧受到冲击,愈发不景气。1991年,谭冬鸣学成归来,却迎来了剧团解散的消息,一毕业就陷入了“虽有一技之长,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我们83年这一批,全部散了。”谭冬鸣和师哥、师姐一样,感觉一下跌入了谷底。
  剧团不在了,大家散落四方。谭冬鸣也去了南方,唱歌、跑团,卖衣服、卖火锅,甚至摆地摊。“漂泊了10多年,我最爱的依然是川剧。”夜深人静时,除了孤独,谭冬鸣更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给川剧建个家
  转机出现在2014年。
  这一年,张昌容、谭必举决定成立戏曲曲艺协会,让“大足川剧”有个家。
  “这是他们自娱自乐的事情。”对于父母的行为,起初谭冬鸣并不看好。但他们年纪大了,许多跑腿,写东西的事情,她还是非常乐意分担。
  成立协会后,会员越来越多,加上民乐苑的演出火爆,张昌容、谭必举忙得“经常不着家”。作为女儿,谭冬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们年纪越来越大,大足川剧的未来还得靠你们。”看着父母渴望的眼神,谭冬鸣决定接下接力棒,与川剧再续前缘。
  跑好接力棒绝非易事,靠她一人之力,根本不行。于是,她一边抓协会的事情,一边开始寻找师兄师姐们的下落,希望他们“回来”,大家再为川剧努把力。
  接下父母的“重托”,谭冬鸣最大的感受就是难!
  “没得没得,不想了,好多年都不唱了。”“现在哪个还唱得成哟!”
  为了重新组织队伍,谭冬鸣吃了不少闭门羹。但她知道,他们和她一样,对川剧有感情。
  于是,她厚着脸皮,“骗”啊,拉呀,把师哥师姐们带到民乐苑,让他们亲眼看看老一辈川剧人在干什么,这比什么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就这样一一游说,逐个击破,谭冬鸣从最初的孤军奋战,到如今全部归队,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随着师哥师姐们的回归,剧协中年群体占比增至50%,然而,再过十年、二十年,大家都老了,谁又来唱戏呢?
  “川剧传承得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喜欢川剧,并从中发现苗子,这样川剧才有未来。”谭冬鸣一边自己收徒,一边和爸妈张罗着把川剧引入校园。
川剧进校园
  米粮小学是我区首个川剧艺术传承培训基地。川剧在该校落户,也是偶然。
  2016年,全区举行文化专干培训。智凤街道的文化站站长培训后,找到当时的米粮小学校长周强,提出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想法。周强很感兴趣,两人随即来到区文化馆,并与馆长杨庆一拍即合,当场给谭冬鸣打电话,询问川剧能不能进校园。
  正为川剧传承犯愁的谭冬鸣、张昌容喜不自禁。谭冬鸣坦言,川剧市场萎缩,很少有人愿意学。一是很多孩子吃不下那份苦;二是现在的家长不太愿意让孩子学戏曲,他们更喜欢钢琴、小提琴等。
  经过多方努力和筹备,2016年10月,占地120多平米的排练厅建成,“川剧艺术传承培训基地”也正式落户米粮小学。
  培训基地建成后,每周二下午,川剧传承人来到该校开展川剧教学工作。孩子们学川剧的兴致也非常高,分成了川剧形体、唱功、武术、锣鼓唢呐4个小组进行授课。同时,为了营造川剧艺术氛围,米粮小学还打造了主题文化墙,每天中午校园广播定时播放优秀川剧曲目,并将川剧元素巧妙融入到语文、科学、音乐、美术课堂之中。
  经过几年发展,米粮小学在传承川剧方面成绩斐然。2018年被评为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项目为传统川剧。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排演的川剧在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活动中斩获集体项目二等奖、最佳展演节目奖等多项荣誉。
  “看着孩子们从最初什么都不会,到现在进步如此大,我感到很高兴。”谭冬鸣笑着说,“其实最初练习压腿、下腰、走位等基本功的时候既枯燥乏味又疼痛难忍,但他们没有一人抱怨,依然咬牙坚持过来了。孩子们的毅力和对川剧的热爱,让所有老师都感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川剧传承的希望。”
  2016年以来,通过以谭冬鸣为首的一大批中坚力量的努力,川剧成功走进米粮小学、城南创新小学、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等在内的近10所学校。
老调新唱
  “大足宝顶山——有一群石菩萨——经历了八百多年——风吹和雨打——大足的山大足的水——大足的石刻世界之最,数珠观音、媚态观音、日月观音、净瓶观音、莲花观音,还有千手观音咯,还有那个千手观音,金光闪闪、闪闪金光,漂亮得很,漂亮得很……”采访过程中,谭冬鸣现场清唱起了由她创作的《魅力大足欢迎您》,唱腔婉转动人,川剧与大足石刻的结合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魅力大足欢迎您》是谭冬鸣为拍摄推介大足石刻短视频而作,运用川剧高腔清唱的表现形式,宣传大足石刻的同时,也是她在创新川剧传承方面的一种新的尝试。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活态的文化,存在于当下特定的民间生活方式中,是一种积淀丰厚历史精神的活的标本与文化传统的鲜活载体。”谭冬鸣说,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川剧,谭冬鸣结合大足本地文化编写新的唱词,通过老调新唱的形式,让川剧走进大家的生活,更好地实现川剧的“活态”传承。
  在此之前,谭冬鸣还通过川剧的形式,公益推广产业等乡村振兴工作。《魅力大足欢迎您》推出后反响热烈,大足石刻加川剧的组合迅速“出圈”,这让谭冬鸣喜出望外。
  “接下来,我们想继续挖掘大足石刻文化,通过川剧与石刻文化的结合,进一步推广川剧。”谭冬鸣透露,在区文化馆的支持下,她正在筹备一台新的川剧节目——《大足养鸡女》,以大足石刻中养鸡女的形象为原型,讲述大足石刻创刻者赵智凤与养鸡女之间的故事。目前,剧本已成型。
  “传统川剧曲目固然经典,但是很多年轻人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既然这样,我们就把身边的、感兴趣的故事搬上舞台,大家或许更愿意接受川剧、也更容易看懂川剧。”谭冬鸣说,她希望今年年底能带着《大足养鸡女》去参加川剧比赛,让更多人知道大足石刻和大足的川剧。本报记者毛双张玮李东陈柯男文/图


终审:陈咏梅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