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小蚕桑“联”出大产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29 15:34:33 浏览次数: 【字体:

d53de05e7fbe4a25942ffa72eb0d465a.jpg

埂生基蚕茧厂房。(本报资料图)

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较低;农业农村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如何打破这一僵局?

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我区的做法是——以桑蔬产业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入融合成立“产业联合体”,不仅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以及劳动力,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入。

共生共赢有分工抱成大团闯市场

临近春节,中敖镇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埂生基)负责人李烨比往日更加地忙碌。好几个新型农业企业的代表排着队,等着与他见面洽谈。

2019年,埂生基进驻中敖镇观寺村时,村民们都想着“又是来走过场”“过几天就跑了”,对此并不看好。

没曾想三年后,以桑蔬菜种养为一体的埂生基牵头,主要从事榨菜和精品蔬菜种植、配送,服务桑园间作的多利农业公司,以数字乡村为主的三果云科技有限公司,以农旅发展为主业的有窝有田农业旅游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相继落户并投资。

一家独大不是真的做大,李烨大胆决定:利用这些资源,成立产业联合体。即“1+n”模式,聚焦于细分行业的平台型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渠道、品牌、数据、技术、系统集成等优势,通过“共享采购、共享配送、共享制造、共享研发、共享库存、共享标准”等方式“重构、重组、重聚”行业上下游企业,从而实现“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

“看似单一的个体,但是却在做各自擅长的事,并且在联合体的作用下,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李烨介绍说,由抱小团儿改为抱大团儿,大家共同闯市场,一方面龙头企业有可靠的原材料供应,敢于加大投入,敢于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二三产业发力,为企业和社会创作更多价值。另一方面,成员企业有稳定市场、技术来源,愿意长期发展,在联农助农、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大作用。

据介绍,采取产业联合体模式,当地蚕桑已建成标准化、集约化桑蔬间作基地6000亩,已建成投产养殖车间4个,在建桑蔬间作基地5000亩、养殖车间20个。明年养殖车间将达到20个。

随着基地和车间的建设,村民们这才发现,曾经产业单一、交通闭塞、收入单薄的现状,因为这些企业的投资和进驻,小山村正发生着大变化。

闲置资源“再逢春”乡村焕发“新活力”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校舍、宅基地、鱼塘等出现闲置或废弃。但是在产业联合体中的企业看来,这些闲置资源都是“宝贝”。

李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联合体中大多为农业企业,要生产就要建厂房,甚至需要征地拆迁,成本自然而然就会上涨。如果利用闲置的校舍、宅基地进行改造,建房成本就能省下一大截。

于是,在中敖镇金盆村、国梁镇双山村的两所闲置校舍和闲置宅基地被改造成了蘑菇种植厂房和蚕房;在中敖镇观寺村闲置的500亩李子园,被京东农场接手,正在向高端化改造。此外,还有闲置农房、鱼塘等,被改造成了高档民宿和景观。

闲置资源被盘活,效益也十分可观。村集体可以以闲置资源入股,每年有5%—10%的保底分红。每所闲置学校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如此一来,沉睡在农村的资源便“活”了起来。

“活”起来的不仅仅是闲置资源,还有村干部的干事热情和村集体经济。

“政府鼓励村干部先行先试,但是村干部却有顾虑,很多村集体经济并没有真正实现壮大,引进落户村里的企业并没有成为村企。”李烨说,通过前期摸底调查,部分村集体在利用集体资金或资产入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顾虑,还有“门槛”。

“我们采取了‘三三制’,把村干部从条条框框里解放了出来。”李烨说。“三三制”为按照新型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6: 3:1进行控股与投资,既独立经营,也联合发展。 

李烨以中敖镇金盆村为例,当地要实施一个100万元的灌溉项目,其中有3%的资金作为股权化改革,由村集体持股保底。另外还有8%、2.4万元的资金作为分红,村集体拿出一部分作为经营性投入再返投企业,这样村集体就对企业有决策权和参与经营权。村集体有收入、有话语权、有参与权,企业才真正变成了村上的企业,摆脱“空壳”。

目前,这样的模式已经在珠溪镇、中敖镇、宝兴镇、国梁镇的观寺村、碑坳村、金盆村等10个地方实施,将带动周边农户每万亩增收4000元以上,为集体经济入股的10个村带来至少20万元的集体收入。

土地长出“金疙瘩”人民群众“腰包鼓”

观寺村早在2014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是要持续增加脱贫户的收入,还需要内生动力的进一步提高。

2组村民刘玉芳已年过六旬,但是她却找了份“好差事”——为埂生基的工作人员做饭。

“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基本都稳定在2000元左右。”刘玉芳笑着说。离家近、活儿少、收入稳定,让她感觉很满足。

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是当地为老百姓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产业联合体利用自身的规模效应,将科技运用到庭院经济发展当中,推动各个基地与当地政府及农户发展起庭院经济。

赏花、采果、游玩……有人来就有消费,配套设施就需要完善。安全,是发展庭院经济的最大“门槛”。为此,产业联合体利用互联网,采取“中央厨房”配送制,保证每一个游客吃得安全;同时,在每一个农家乐周围采用建立围栏以及红外语音提醒等方式保证游客玩得安全;建立起一个销售平台,对土特产品进行售卖,统一价格,把控品质,顾客可以直接查看产品生产源头,保证顾客买得安心。

刘玉芳是这种模式的尝试者之一,她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为一个农家乐,农家乐每月的基本收入在1500元——3000元之间。

“如果大规模发展起庭院经济,像刘玉芳这样的村民以后的收入就可以由‘务工+分红+土地租金+庭院经济’各部分组成,总体收入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李烨说。

前期的成功,让李烨的桑蔬产业联合体有了更大的信心。他说,到2025年,埂生基将在大足实现总投资10亿元,发展立体农业基地10万亩,带动100个村、2万农户就近就业。

终审:曹冬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