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楼入户”危害大 “飞线充电”隐患多 区消防救援支队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防火宣传
本网讯(记者 张玮)近期,全国电动自行车火灾多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全面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发生,10月20日以来,区消防救援支队深入凤凰城、蓝湖星空等高层住宅小区多次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防火宣传,发现电动车“上楼入户”屡禁不止,个别小区“飞线充电”的现象十分普遍。
电动车不能“上楼入户”
记者随消防救援支队一起深入多个居民小区发现,无充电桩或充电桩数量少是普遍现象。与充电桩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数量庞大的电动车、电动自行车。
电动车“上楼入户”隐患大!成都发生电动车自燃的事情后,很多物管公司将相关的新闻转发到业主群宣传,反复提醒,但收效甚微。
“新闻刚报道出来那段时间还是有效果。”某物管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严令禁止业主将电动车推入电梯,也不要将电动车停放在楼栋出入的门口,刚开始大家比较配合,但时间一长,又和以前一样了。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情况,一些新建小区虽然设置了电动车充电站,但使用率也很低。充电站“形同虚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充电站大多需要手机扫码付费,一些业主觉得回家充电“便宜些”;二是有些小区的充电站设在地下车库,一些业主觉得充电站离家较远,不如回家充电“方便”。
其实,电动车不能“上楼入户”早有规定!
2017年底,公安部下发的《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对电动车停放充电行为进行了规范:公民应当将电动车停放在安全地点,充电时应当确保安全;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公民应尽量不在个人住房内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确需停放和充电的,应当落实隔离、监护等防范措施,防止发生火灾。
2019年11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排查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
“飞线充电”屡禁不止
电动车不能“上楼入户”,一些市民为了“方便、便宜”,“飞线充电”的现象愈发普遍。
“飞线充电”属于违规停放充电行为,不仅危害大,而且还会被警方严厉查处。
区消防救援支队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家用接线板总输出功率为2500w,但电动车所需功率往往大于接线板上限,一旦过载便有可能引发火灾。如果火势不能及时控制,“飞线”就成了“导火线”,危害极大!
而在本次电动自行车的专项防火宣传中,宣传人员发现,“飞线充电”的现象在步梯楼房集中的小区更为凸显。
凤凰城小区步梯房数量较多,在单元楼入口处,记者很容易就发现了几个垂下来的拖线板,一头从楼上居民家的窗户里伸出,另一头则接到楼下的电动车上。
“我们也知道私拉电线充电不安全,可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啊!”一居民透露,没有电梯,挪车不现实,而且现在电动车的电瓶拆下来很麻烦,从自家接一根电线出来给电瓶充电就成了大家公认的“好办法”。同时,他表示,“只要充电时注意安全,一般不会有事。”
宣传人员针对“飞线充电”的业主开展了敲门入户宣传,结合近期电动车火灾事故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业主立即将“飞线”收起来,并将电动车停放到指定的地点。同时,宣传人员还提醒业主,不要图省事、图方便、只考虑个人利益,要从整栋楼、整个小区和广大业主着想,一旦发生火灾,害人害己。
“劝阻”不能治“顽疾”
说起电动车“上楼入户”和“飞线充电”的危害,大家都有共识。但这些顽疾、乱象,该谁来管呢?
受访的物业公司均表示,长期都在小区内开展相关的宣传,对这些行为都进行了劝阻和规范管理,然而,他们没有执法权,只能劝说,其效果肯定无法达到预期。
“业主理解的,当时会把电线收掉,遇到不理解的,轻则恶语相向,重则出手伤人。”提起这些问题,多位物业工作人员大倒苦水。
区消防救援支队的相关负责人坦言,要想让广大市民不“私拉乱接”,恐怕还需要花更多时间,做更多努力。如何有效减少电动车火灾,做好科学的预防工作,区消防救援支队的专业人士认为,特别注意电动车的主要用电器件,包括控制器、充电器、充电电池和电机等。同时,在购买和存放电动车时都要多加小心。
“停放和充电也是防范电动车火灾的关键。”该人士指出,电动车最好实行集中存放,并按照规定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车辆充电时应尽量在室外进行,或将电池拆下单独充电。充电线路也要选择合适的线路,千万不能“飞线充电”!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