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经开区“机器换人”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本网讯(记者 犹骥 罗冠骁 通讯员 刘帮海)近年来,双桥经开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目前,双桥经开区有60家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建成智能产线30条、新增数字化车间7个,重汽专用车等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年产值超10亿元;以盛泰光电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填补了摄像模组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空白。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1家、科技型企业248家,建成研发机构14个,进一步加快了智能制造步伐。
智能制造大规划
双桥经开区通过提早谋划,高质量开展顶层设计、发展实践和服务发展,为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发展步伐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开展顶层设计,编制了《经开区“十四五”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静脉产业发展规划》《专用车发展规划》《物流专项规划》等规划,以环环相扣、融合共生的产业规划,描绘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质量落实发展实践,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谋划储备了海螺静脉产业、大湾区创新谷、赛德美新能源等40余个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项目,意向投资超300亿元。
高质量推进服务发展,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梳理再造32项审批流程,落实首接首问、全程代办等举措,将审批办结时限缩减到110个工作日。优化涉企政策,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推动“放管服”改革从点的突破向线贯通。2020年,指导企业完成投资备案163件,投资146.5亿元。
得益于各类规划、政策以及服务的具体落实,今年9月,重庆盛泰光电有限公司的精密摄像头模组封装(fol-c)数字化车间和双钱集团(重庆)轮胎有限公司的年产28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数字化车间获市级认定。重庆盛泰光电有限公司生产的“支持相位对焦的高精度背照式传感器芯片产品”入选市级重大新产品名单,该公司还上榜“2021年重庆制造企业100强”,名列第55位。
创新释放新动能
双桥经开区坚持于创新着力、向智能制造转型,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了智能制造发展步伐。
双桥经开区实施的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以做大做强佳禾、达汉等电子企业作为突破口,使其融入成渝轴线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做实汽车摩托车、智能制造、静脉产业等创新发展联盟则是双桥经开区着力构建“3+1”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记者在重庆宇海科技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通过数字化赋能战略,组装车间生产线自动化率已达50%以上。2020年,该公司投入资金自主研发制造自动化设备120余套、机器人导入55台;mes系统,plm系统等已完成初步架构设计,数字化“智慧工厂”建设即将成为现实。
在凯仁机械,从2019年便开始实施智能化改造,今年年初实施的mes系统工程,是该公司大踏步向数字化工厂迈进的重要举措。该工程涵盖的百余台数控设置dnc集成、组态监控、生产各工序作业层层稽核,不但能提高产品品质及可追溯性,还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等生产成本,将大幅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智能化、数字化已经成为该公司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强链条壮大集群
截至目前,双桥经开区已发展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工业园区,现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专用车生产基地、笔电配套生产基地,西南地区重要的静脉产业基地。现有上汽红岩车桥、双钱轮胎、盛泰光电、巨腾笔电、足航钢铁等工业企业4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106家)。先后引进法国威立雅环境资源服务中心、中国汽研院智能网联汽车综合试验场、循环经济产业园、盛泰科技孵化园、(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等重点项目,聚集了一批国内一流企业入驻。
今年1月—8月,双桥经开区签约四川朝航年产100万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制造、天津天大求实电力西南业务总部建设、年产10万吨无氧铜杆制造、大湾区创新谷等50个招商项目,协议资金422.7亿元……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有力推动了“3+ 1”特色产业智能制造的发展步伐。
下一步,双桥经开区将围绕数字互通、产业互融,构建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rfid和传感器集成应用、app平台创新架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集成、智能制造水平;着眼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科研成果,加强技术合作,实现与国内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到企业、落实为项目、孵化成产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