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峰社区14名大学生志愿者不想走
稻田里的稻子变成了金黄色,重庆师范大学的刘小琳却要走了。
8月11日这天,是刘小琳和她的伙伴们服务结束的日子,孩子们怎么也不愿他们离开。有志愿者说,“要是再呆上几天,最近新教的那节拉丁舞,孩子们还能更熟练。”
7月15日,水峰社区暑假班正式开班,123名孩子报名参加,包括刘小琳在内的14名来自湖北、辽宁、重庆等地的高校学生,组成了志愿服务队,让孩子们过上了别样暑期生活。
水峰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在家带小孩,要么让小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要么就让小孩无拘无束。这样,不仅孩子荒废了整个暑期,安全隐患还不小。
于是,社区开设了暑期班,将孩子们集中起来,依托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和培养兴趣爱好,让孩子们有一个不一样的暑期生活。
14名志愿者将120多名孩子分成多个年级组,每天都排好了课程表,上午主要是手工、美术、音乐、小实验、书法等兴趣班,下午主要是看着孩子们写作业、复习等。
刘小琳在校学习的是学前教育,在20多天的志愿服务中,她辅导孩子们的课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处下来,志愿者和孩子们的情感就这样建立了起来,并逐渐难舍难分。
“要不是因为反复的疫情,我们还要多呆上一段时间。”刘小琳无奈地说,为了支持防疫,他们临时决定,提前结束志愿服务,准备返校。
“9岁的吕思妍,画画基础还需继续巩固;7岁的吕文骏,阅读理解还要加强;9岁的罗王笙,写字的时候姿势要注意……”临近告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志愿者黄海燕还在整理孩子们的“小报告”。
“这些资料会交给孩子们的家长,希望以后能帮到他们。”黄海燕说。
“这段在蓝天白云下田间漫步的时光,让我们得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提升。”晨星志愿服务队2021水峰支队队长边志强告诉记者,20多天的志愿服务,队员们和学生、家长、村干部、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就跟亲人一样。“我们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志愿服务也让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精彩。”边志强说。
当天,孩子们编排了10个节目,依次上台演出,用最美的歌声和舞蹈,与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老师们”告别。
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止不住的眼泪、哽咽的声音、亲手画的画……舍不得离开,但有不得不走的理由。
孩子们挤在车窗外,与“老师们”互相道别,期盼来年再相会。
记者:张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