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伤残退役军人郭太伟镰刀厂里谱新曲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2 11:24:5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爱岗敬业、创业致富、见义勇为……在大足,有这样一群退役军人,他们退伍不褪色,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为家乡的发展助力发光。“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本报将推出关于退役军人的一组人物系列报道,展示我区退役军人的精神风貌。

  盛夏,酷暑难耐,位于大足工业园区内的太伟镰刀厂里,机器轰鸣,车间里,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负责人郭太伟一边查看生产情况,一边叮嘱工人多喝水。

  时针指向下午13时,45岁的退役军人周德俊洗了手准备骑车回家:“最近天气热,郭大哥让我们上半天班。”

  周德俊家住复隆村,退伍回乡后一直四处打零工,一年前,经人介绍来到了太伟镰刀厂上班。

  和周德俊一样,老板郭太伟也是退役军人。相同的参军经历,让周德俊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工作认真卖力,每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

  目前,在太伟镰刀厂,像周德俊一样的退役军人还有4人。而从工厂开办至今,累计有近20名退役军人先后在此工作。

  “我当过兵,对军营,对战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历经创业艰辛的郭太伟坦言,如今小有成绩,特别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战友。

  郭太伟出生于龙水镇龙东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渴望出去闯荡拼搏。

  1995年,郭太伟参军来到福建。1997年,在部队的农场,维修收割机时发生意外,郭太伟的脸部和胸膛被严重灼伤。

  “我用手一抹,脸上的皮直接掉了,嘴唇也粘在一起。”严重的伤情让21岁的郭太伟内心十分忐忑,住院的两个多月里,他甚至不敢照镜子。

  幸而后期恢复情况很好,不仔细瞧,不容易发现那场意外的痕迹。

  1997年底,走出军营,郭太伟那颗躁动的心又活跃起来。打工、挣钱当老板,在他心里,他默默地规划着未来。

  身处五金之乡的龙水,郭太伟将打工的目标锁定在了五金行业。火钳在当时很畅销,郭太伟来到生产火钳的作坊,学习“打火钳”。

  花了半年时间,郭太伟学会了。

  从一个人,到夫妻两个人,再到请两三个人,郭太伟的小作坊维持了八年之久。早上四五点起床,干到晚上七八点收工。即便是三伏天,煤炭烧得通红,郭太伟却只有一个小风扇。

  八年里,一直是手工锻造,一个火钳能挣两三毛,虽然无法扩大规模,但在当下,既当工人又老板的郭太伟却对这样的收入感到欣慰。

  那是他创业梦想的开始,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也渐渐有了自己的频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火钳产量的增加,利润空间变小,市场却在逐年萎缩,郭太伟发现,生产镰刀一天利润1000多元,火钳却只有100多元。镰刀可以机械化生产,可以扩大规模……

  没有犹豫,郭太伟带着八年辛苦挣来的30万元本钱,义无反顾地改行做起了镰刀。

  到山东买机器,学技术,带着军人不服输的劲头,郭太伟从头再来。然而,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第一批生产出来的镰刀因为款式而在龙水滞销。

  找到症结所在,郭太伟又一头扎进车间,起早贪黑地研究摸索,一连干了15天,终于设计出了新款式。

  成功的喜悦让郭太伟开心得像个孩子。

  添设备,招工人,扩产能……今年初,他又新办了一个新企业,主要业务为激光切割。

  从一个人的小作坊,到经营两个企业,工人数十人,过去的24年,郭太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让梦想照进了现实,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记者 张玮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