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峡村有个王耕耘
他,是一个出生在穷乡僻壤的乡里娃,家境贫寒,求学不顺。努力执着的他并没有被困难击退,而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勇气逆流而上,脚踏实地,自立自强。经过30多年的打拼,如今已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就是雍溪镇玉峡村的王耕耘。
在雍溪镇,一提到王耕耘这个名字,邻里乡亲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赞”不仅是对他生活中敢拼敢闯、在商界游刃有余的肯定,更多的是对他反哺社会、回馈家乡的种种善举而感动。
不甘现状敢闯敢拼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耕耘从7岁开始,就学着做农活,帮父母分担家务。初中毕业后,他先后到邻近区县学习房屋建筑装修、油漆工艺、门窗玻璃切割及安装等技术,肯吃苦、脑子灵的王耕耘每学一门技术都能很快上手。
1980年,15岁的王耕耘不甘于现状,决心外出闯一闯,先后到永川学习房屋建设相关技能,去贵州省贵阳市承包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跟师学艺,还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原则。1987年,王耕耘只身来到云南省打拚,他及时抓住了国家利好政策带来的机遇,靠着顽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始了从“穷小子”到“企业家”之间的蜕变。
初到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前期的学习让他掌握了过硬的工程操作技能,加上做事认真、踏实肯干的品质,王耕耘一步步从一名高速公司技术员、宜良昌盛机械化总公司装修处处长,升到宜良南羊建筑公司公路桥梁副经理、云南光远建筑总公司工会主席兼处长等职务。
随着综合能力的增强,经济实力的积累,王耕耘开始承包工程、创立公司。他先后成立了云南耕耘建设工程公司、云南恒宜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云南富华塑胶有限公司。
今年,王耕耘回到家乡大足,成立了雍溪里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商信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扬隆威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凭借他多年练就的经商能力和管理能力,他承包和建设的每一项工程基本上都是优质工程或示范工程,深得甲方信任。
感恩故土回报社会
“任何企业家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帮助,离不开家人的无私奉献。一个企业家不仅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责任,也有尽己所能回馈社会的责任。”这是王耕耘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雍溪镇玉峡村6组,曾有一段300多米长的“断头公路”。2014年初,长期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经商的王耕耘了解此事后,承诺年内一定回来修通。2014年9月的一天,王耕耘回到老家,当晚就在家中摆酒席,请周边10余户乡亲吃饭。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和大家商量这“断头公路”的建设。
饭桌上,有人提出资金筹集问题,也有人提及青苗赔偿问题,还有人提出土地调换问题……对此,王耕耘承诺:青苗赔偿由他一人承担,土地调配不均衡的,用他家的地来补。至于资金筹集,他承诺会出大部分钱,然后根据自愿原则,大家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没有了“后顾之忧”,“断头公路”很快就修通了。如今,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乡亲们感到无比高兴。
自2012年以来,王耕耘共为家乡捐资、筹资138万元。其中,捐资6万元用于教育助学,捐资49万元修建吉安村至玉峡村公路和溅滩河堤加固,筹资70万元修建玉峡村耕耘公路,捐资10万元用于川剧文化传承基金,捐资3万元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老家雍溪是他成长的初始之地,虽然自己在外事业有成,但总不能忘怀故土、忘记乡亲。2015年,50岁的王耕耘毅然离开了创业之地云南,将一手创办的企业果断交给了儿子打理,他则回到雍溪继续自己的感恩之路。
多年来,王耕耘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反哺家乡、慷慨捐款、桑梓情深,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2016年,经过遴选和推荐,王耕耘不仅成为雍溪商会会长,还被区人民政府评为道德楷模。
在外打拼多年的王耕耘深知:交通不畅是“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要想带动村民共同发展,清除这个“拦路虎”是关键。于是,商会先后组织企业家们共捐资500多万元用于交通建设。其中,捐资120万元修建界牌村公路,捐资18万元修建团结村华强路,捐资34万元修建户户通公路,捐资38万元维修团结村吊桥等。
眼看着曾经热闹的雍溪古戏楼逐渐冷清,川剧在地方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王耕耘等6名商会成员每人拿出10万元,设立共计60万元的川剧文化基金,并组织商会投资400多万元修建雍溪古戏台,为川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的发展,提供了传承和展示的舞台。
此外,为了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王耕耘动员商会名誉会长罗富朝捐资350万元修建雍溪实验教学楼—富朝楼;为了让乡亲们健身有一个固定场所,商会集体动员企业家们捐资320万元修建玉峡村健身广场;去年,为了助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商会积极组织捐款50多万元,购买医用口罩3万个、手套2000双、防护衣500件等防疫物资用于抗疫一线。
担任雍溪商会会长5年来,商会的企业家们在王耕耘的带领下,积极谋划公益事业,修桥、铺路、建学校、修戏园……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10多个,还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扶贫等事业捐款捐物。近年来,雍溪商会共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筹资多达3000万元,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被评为重庆市“四好”商会(“四好”即“政治引领好、队伍建设好、服务发展好、自律规范好”)。
本报记者黄小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