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乡村“生长”的智慧蚕桑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1-06-15 09:25:44 浏览次数: 【字体:

大足网讯(记者 陈安林)2019年到2020年下半年,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埂生基)负责人李烨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在中敖镇观寺村建立起一个800亩的蚕桑基地。
  但在2020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短短半年的时间内,李烨的养蚕规模迅速扩展到了现在的5000余亩。

2fd226f5eaee44788a829e0fbdedcaa3.jpg  埂

生基的蚕桑种植面积为什么可以在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增长?近日,记者走进了埂生基的种植基地进行探访。
种植基地迅速扩张的秘籍——产业共同体发展模式
  产业共同体即“1+n”模式。它聚焦于细分行业的平台型企业,利用其渠道、品牌、数据、技术、系统集成等优势,通过“共享采购、共享配送、共享制造、共享研发、共享库存、共享标准”等方式“重构、重组、重聚”行业上下游企业,从而实现“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
  “从800亩蚕桑基地迅速扩展到5000亩最重要的就是运用了产业共同体这种发展模式。”李烨说。
  2019年李烨借助国家“东桑西移”的产业导向和成渝经济圈纳入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在观寺村建立起了埂生基。
  在建设观寺村养蚕基地的过程中,李烨发现在农业上要想实现大规模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土地和劳动力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农民本身。此前普遍所采用的“投资方+村集体+农民个人”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但每新建一个基地都会有一个新的投资方,这些投资方在建设基地过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精力向村民和村集体做工作,获得土地使用的机会,还要忧虑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整体效能比较低下。
  考虑至此,李烨的脑海里闪过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建立起一个平台直接把这些基地联系起来带动他们发展,形成一个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直接与客户对接?
  李烨的这个大胆的想法与重庆市社科院所提出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大足分院)的指导下,李烨的埂生基成为了蚕桑产业中第一家采用产业共体这一模式运营的公司。
  此时正逢我区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李烨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再次乘上了发展东风。区网信办了解情况后,积极给予其政策上的帮助和技术上的支持。此后,李烨的蚕桑种养殖基地的扩展有如安装上了“加速器”,成功跨入发展的“快车道”。仅半年时间内,埂生基与其他9家公司、合作社共同建立起以埂生基为龙头企业的基地全产业链发展,基地迅速扩展到5000余亩。
  “现阶段的5000亩种植基地只是我们产业共同体发展模式的初步尝试,未来我们打算与更多的公司、合作社合作,建立起10万余亩的桑蔬立体高效农业基地。”李烨兴奋地谈起下一步计划。
  蚕桑种养殖基地面积扩大的同时,李烨还在积极寻求方法提升桑园土地利用率,将桑园真正建成桑蔬立体高效农业。桑树种植、养蚕的周期与大足传统农作物冬菜的种植周期正好形成交叉。于是每年9月底到3月初,基地里“主角”就变成了冬菜,所有的基地都开始带领当地村民种起冬菜,埂生基平台也开始提供种苗、技术,以及保底收购等服务,以解决农民种植前、中、后的所有问题。东南沿海的桑树与西南的冬菜就这样在一片土地上共同“生长”。
产业共同体运营模式刺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初夏时节,在剪去桑树的枝条后,就进入到了桑树的重点施肥阶段——夏肥时期。
  初次见到李烨时,他也正在因为夏肥的采购一事向村民和基地解释。“为什么其他基地有肥料,我们没有?”“上次我们采购的肥料价格比这个更便宜。”面对手机另一边村民们的问题和质疑,李烨虽忙,却也毫不慌乱的一 一回复着。
  李烨的底气来源于蚕桑基地初步建成的大足区蚕桑全产业供应链管理云平台。自从采用产业共同体运营模式后,蚕桑养殖基地规模迅速扩张。如此大规模且不在一个区域的种养基地应该如何管理?对此,李烨的给出的回答是——数字化。“规模的扩大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进行一个数字化的管理,要让各个环节的数据都能实现透明,才能让各个基地都安心。”
  建立起的蚕桑全产业供应链管理云平台就会对基地蚕桑产业“产、销、管、服”各环节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和互联互通,包括生产种植、加工贸易、品种数量、价格行情、政策监管等信息与数据的实时采集,形成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基础。
  产业共同体刺激的不仅仅是数据和信息的发展,还有生产的智能化。
  在观寺村的指挥中心里,工作人员电脑上清晰的显示着蚕房里的蚕宝宝们正在啃食桑叶的画面,随即画面上就出现了蚕房的空气温度、湿度等数据信息。工作人员通过调整这些数据,实现对蚕房的环境控制,让蚕宝宝们的生长环境更“宜居”。现在示范基地基本已经实现网络5g覆盖,在示范区内的远程自动化灌溉、远程可视移动对讲、基地农事信息自动化收集传输、和自动化办公调度系统基本都可以实现。
  “小规模作坊和基地生产出来的生丝其实质量是不太统一的,他们卖给下游厂商,下游厂商还得在用丝前筛选一遍。”大规模的种植桑树和养蚕就要求种养殖过程中的标准的统一,让生丝的品质告别从前质量良莠不齐的同时也让生丝的品质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据了解,一个普通农户生产出来的生丝质量按照评定标准一般都在3a左右,但现在以埂生基为首的我区蚕桑产业,其生丝质量比普通农户足足高出2至3个等级,品质一般在5a—6a。
数字化、智能化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埂生基蚕桑基地所在的观寺村早在2014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2014年至2018年期间,全村共识别建卡贫困户147户415人。观寺村2组村民刘玉芳便是其中的一户贫困户。刘玉芳现如今已有60余岁,她的老伴也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已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平时家里基本只能靠政府的一些补助过活。
  村里的蚕桑基地开始运营后,给刘玉芳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为基地工作人员做饭。“现在我每个月收入基本都在2000元左右。”刘玉芳笑着说。随时可以回家照看老伴且能够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让刘玉芳安心不已。
  发展乡村旅游是让当地村民腰包鼓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我区智慧蚕桑产业正是以乡村为中心在发展,为此李烨积极探索发展方式,利用“主战场”优势,将科技运用到庭院经济的发展当中,推动各个基地与当地政府及农户发展起庭院经济。农家乐是庭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农家乐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是最大的“拦路虎”。为此李烨尝试走出一条从食品安全到人身安全全方面保障的道路。在基地建立起一个“中央厨房”,保证每一个游客吃的安全;在农家乐周围采用建立围栏以及红外语音提醒等方式保证游客玩的安全;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一个销售平台,对土特产品进行售卖,统一价格,把控品质,顾客可以直接查看产品生产源头,保证顾客买得安心。
  刘玉芳也是这个模式尝试者之一,她正在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为一个农家乐,现在刘玉芳每月农家乐的基本收入也在1500—3000元之间。
  “如果以后大规模发展起庭院经济,像刘玉芳这样的村民以后的收入就可以由‘务工+分红+土地租金+庭院经济’几大版块组成,总体收入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李烨说。
  下一步,埂生基将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助推我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公司将实现总投资10个亿,发展立体农业基地10万亩,带动100个村,1万—2万农户就业。”对于这个正在乡村“生长”的智慧蚕桑产业,各个基地的“李烨”充满了信心。

终审:罗怀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