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产业作笔绘乡村振兴图
山水田园
蜂农取蜜
游客游玩
游客体验走吊桥
立夏过后,高坪镇茨竹村楠木林一片葱郁。
高大的楠木树下,有序地摆放着许多蜂箱,“嗡嗡”的音浪在林间自由“穿梭”。
这里是高坪镇养蜂产业示范场。为助推乡村振兴,高坪镇结合本土特色,着力打造生态蜂产业,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然而,蜜蜂产业如何发展?怎样利用蜜蜂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是一幅画卷,蜜蜂产业就是那支画笔。
高坪镇的思路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建设蜜蜂产业园、养蜂产业示范场、蜜源基地,打造蜂品牌,推动蜜蜂养殖、休闲观光、优质蜂产品等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让蜜蜂产业成为高坪镇主导产业之一,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蜜蜂林间采蜜忙”“车水马龙慕名来”“生活甜蜜笑哈哈”的热闹景象,不远了。
蜜蜂林间采蜜忙
层峦叠嶂的山林间,群蜂飞舞,这样的景象出现在高坪镇并非难事,这得益于高坪镇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
揆诸之前的脱贫经验,要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的“造血功能”尤为关键。但产业发展不能盲目跟从,必须依托当地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高坪镇作为我区西部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植被茂密,境内蜜源植物品种丰富,有楠木、槐花、椴树、金条树、五倍子等多种野生植物,花期长且叠错,是蜂蜜养殖的理想场所。
此外,境内“九墩桥巴蜀古驿道”、石壁寺石刻、保存完好的古寨等旅游资源丰富,这也有助于蜜蜂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相互助推发展。
然而,尽管蜜蜂养殖在农业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但目前在大农业中占据的比重不大,缺乏技术和养蜂群体老龄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蜜蜂产业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年轻人才加入养蜂的队伍,建立良好的风险保障机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蜂农的生产力。
“没有资金就争取资金,没有技术就联系技术人员,问题来一个就解决一个嘛。”高坪镇党委委员周前云说,镇上的蜜蜂产业现在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大家有信心通过不懈努力,一定可以发展壮大。
车水马龙慕名来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指产品品质十分重要。放到现在来看,产品要有好的销路,除了自身品质外,品牌营销也尤其重要。
要让一个地方的某项产业被人想起,甚至是心心念念,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如今,很多地方的特色产品都已经与当地地名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拿大足本地来说,回龙干巴牛肉就是最好的例子。
蜜蜂产业同样如此。
高坪镇蜜蜂养殖基地主要以养殖中蜂为主,将中蜂置于半野生境地,通过野生与家养间的不断循环,造就了当地的蜂蜜甜而不腻的口感,其营养价值很高,不仅美容养颜,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2020年5月,镇上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在冒咕村建立起1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养蜂示范园,镇上的其他7个村社区集体和老百姓相继建蜂场,其中100群以上基地6处,50群以上基地32处,20群以上基地50处……
目前高坪镇正在积极打造种蜂及高坪土蜂蜜品牌,已经申请“楠密高坪”品牌,并多渠道推销高品质蜂产品,鼓励利用旅游促销、电商促销、开设直销店等方式推销蜂产品,实现产销两旺。
未来,人来人往的画面定能成为现实,大家驻足乡间,只为闻见花香,尝到蜜酿。
生活甜蜜笑哈哈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一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高坪镇目前确定了“合作社+示范户+散户+电商”的发展思路,不少村民通过发展蜜蜂养殖,已经成功实现增收。
胡学良曾是冒咕村的贫困户,他和老伴年逾古稀,二人仅有一子,儿媳身体不太好,全家7口的生活仅靠儿子一个人微薄的收入维持。
去年,村里开始推广养蜂,胡学良自愿了报名。当年5月,镇上和村里为胡学良免费送来了20群蜜蜂,而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夏国财主动当起了胡学良的技术指导。仅仅三个多月后,胡学良就收获了价值5000元左右的蜂蜜。
在村里的带动下,冒咕村的建卡贫困户们也纷纷加入养蜂队伍,养蜂数量基本都在10—30群之间,增收金额在1万元—3万元不等。
今年,高坪镇对蜜蜂产业制定了新的规划,高坪镇大规模的蜜蜂养殖正式拉开了序幕。通过蜜蜂产业,积极带动文旅融合发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为了高坪镇的目标。未来,镇里将完善利益联结制度,更好地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高坪发布蜜蜂产业发展规划——年底中蜂饲养总规模将达八千箱
本报讯(记者毛双)5月15日,记者从高坪镇获悉,为实施乡村振兴,该镇着力发展生态蜂产业,到2021年底,将发展蜂农600户,全镇中蜂饲养总规模达到8000箱,蜂产业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 此次高坪镇发布的蜜蜂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是2021年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在今年的目标中,高坪镇已完成1个蜜蜂产业园建设工程、8个养蜂产业示范场建设、蜜源基地建设,并打造了10户养蜂家庭农场示范户,培育了10户养殖大户。目前,蜂品牌营销、养蜂人才培育方面的工程还在实施中。
规划显示,到2022年底,高坪镇将发展蜂农1000户,全镇中蜂饲养总规模达到10000箱,打造高端特色蜂蜜品牌,蜂产业实现年产值0.3亿元。利用两年时间打造8个标准化示范场、16户百箱养蜂示范户、2个蜂文化体验园、1个加工厂。
本报记者毛双/文瞿波欧柚希/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