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护宝30余年 行走2万余里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1-03-17 09:34:16 浏览次数: 【字体:


接受采访


接受采访


静静守护﹃国宝﹄


静静守护﹃国宝﹄


下山的路不好走,王新蜀仍然步履匆匆


下山的路不好走,王新蜀仍然步履匆匆


深情凝望着石壁上的“国宝”


深情凝望着石壁上的“国宝”


与“国宝”在一起


与“国宝”在一起

铁山镇建角村四组82岁文保员王新蜀
护宝30余年 行走2万余里

国宝档案:

尖山子摩崖造像位于铁山镇建角村四组。造像雕刻于尖山子坡山顶南面崖壁上,造像崖壁高4米、宽10米,共有造像9龛,空龛1龛,现存像70余身、铭文3则。龛形主要为方形和圆拱形,造像题材为一佛五十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观音、力士等。尖山子摩崖造像为四川和重庆地区有纪年的唐代佛教造像,其造像题材和龛窟形制具有明显的唐代特征,对于认识大足及临近地区石窟造像的题材、时代等具有重要价值。

伴着春日的暖阳,82岁的王新蜀像往常一样,从家里出发,朝一条山路走去。沿着这条狭窄、陡峭,两边长满了近1米高杂草的山路向上,20多分钟后,王新蜀步履稳健地到达山顶,来到自己坚守了30多年的“阵地”——尖山子摩崖石刻造像区。

这是一处面积仅有50平方米、62尊造像的摩崖石刻造像区。然而,这处小小的石刻造像区,却开凿于初唐,是大足境内最早的石刻造像。

1987年9月,大足文物普查队在尖山子发现初唐“永徽”年号的造像题记,从此,把大足石刻的开创年由晚唐提前到了初唐。1988年,这处大足石刻最早的摩崖造像,就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还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地处偏远、规模不大,且位于山顶、杂草丛生,每年只有为数不多的香客信徒前往朝圣。然而,此处却是川东地区已知早期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大足境内香火延续得最久的佛教圣地。

“从1987年开始,我就在这里担任文保员工作。”2021年是王兴蜀守护这处石刻造像的第34个年头,他也是全区年龄最大的文保员。尽管80多岁了,但王新蜀依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他不仅在家帮着种庄稼,还可以扛起70多斤的重物。

“小时候,长辈们吓唬我们说‘那是菩萨,不能去搞破坏哦,不然肚子要痛’。长大了才晓得,这是记录历史的珍贵文物,我们要好生保护。”王兴蜀笑着说。他的祖祖辈辈都在建角村生活,在父辈的影响下,王兴蜀从小就对石刻造像产生了敬重之心。多年来,王兴蜀不仅要负责石刻造像区的安全,以及周边的环境卫生,面对一龛龛石刻造像,更是如数家珍。
 保护文物不受损,是王兴蜀心中时刻紧绷的弦。有一年南方普降大雪,经过一夜的“洗礼”,大足也变得银装素裹。一觉醒来的他第一反应不是出门观赏雪景,而是拿起柴刀往山顶上跑。担心石刻所在的山体崩塌,踩着1公分厚的积雪,他焦急地一路清理挡在路上的竹节树枝。平时15分钟就能爬上山顶,那天硬是整整花了他一个小时。到达山顶时,顾不上被雪水浸湿的鞋子和裤腿,他仔细查看了崖壁是否有裂缝后,长舒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还好没事。”

如今,石刻造像区内安装了摄像头,在几十公里外的大足石刻研究院的监控室里,无论白昼,都能掌握尖山子石刻的全况。一有情况,工作人员就会电话通知王兴蜀,24小时待命的他便会放下手中一切活儿往山上跑。

“年轻的时候走10多分钟就可以到石刻造像区,现在需要近30分钟了。”王新蜀每天从家到位于山顶的石刻造像区的1公里的路往返一次,30多年来,累计在这条路上走了2万余里。“这条路上哪里有一块石头,哪里有堆土,我都晓得。”

“因为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我还愿意继续坚守这些珍贵的文物。”耄耋之年的王新蜀对保护文物依然信心百倍。

记者 舒畅/文 张玮 李东/图

终审:唐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