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减负”应少一些“马上”
全区干部大会对基层改革探索工作提出了要求:探索基层改革,释放更多活力,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改。最大限度为发展“松绑减负”,才能更好地“跳起摸高”。这就需要少一些“马上”,基层的改革探索松一些绑,工作才能不走样。要大胆闯,就要少一些“马上报”。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说的就是基层点多面广。
在基层,总结、计划等各种表格多早已人所共知,“马上报”更是基层报表常态。上级安排工作不考虑基层的实际,不给基层预留报表时间,一味要求“马上报”。基层考虑不马上报就会马上被通报,于是就拍拍袋动动笔,交差了事,导致报表脱离实际、不符逻辑。“马上报”就成为了形式,工作也就走了样。毛泽东曾讲:“今天通知明天要,只能是假报告。”改革,本来就是一种探索,没有借鉴和样本,相关部门要多把工作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合理安排报表时间,少一些“马上报”,少一些“上梁不正下梁歪”。要大胆试,就要少一些“马上要”。在工作中,部分领导往往热衷于提高要求、层层加码,而且喜欢“张口要,闭口到”,安排了工作,马上就要结果。这种情况就是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比如上午开的会议安排工作,下午就要拿出成效。qq群、微信群、钉钉群里频繁“被@”以及各种督查通报,让基层应接不暇。基层在频繁的“接招”中,只能集中力量办小事,在各种“光鲜”的数据背后,是各种不切实际的应付。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少一些“马上要”,多一些科学谋划和逐步落实,才会让工作接上地气,落到实地。
要大胆改,就要少一些“马上到”。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任务繁重。“某某局来人了,你马上到某某地,陪一下”,这是基层干部经常听到的制式指令。不去,可能对单位不利或引起领导不满;去,就成了人肉摆设或带带路。陪完还要回去加班完成剩下的工作,有苦只能自己忍受。“马上到”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基层干部内心抗拒这种“指令”,对待工作的心态甚至出现“病态”,只要对方满意或是领导满意,“随便怎么都行”。改革,就像种下一颗种子,既要浇水,还要施肥。给基层干部在改革探索中创造宽裕的时间和空间,就是种子需要的水和肥。因此,要少一些“马上到”,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心情落实工作,才能做好工作,让改革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燃剂。
本中心评论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