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给“失能人员”解困
智凤卫生院医护人员到养护中心为老人们测量血压
大足网讯(记者毛双)立冬过后,天气转晴。智凤养护中心阳光普照,10余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坐在院里,或舒展身体,或闲话家长,尽情享受着暖暖的阳光。
“好久都没像这样散步了,来了这么长时间,还是第一次走到这里来。”赖大海半眯着双眼,在护工的搀扶下来到院子后的菜园。他用手撑着护栏,顺着一条石板小路,颤巍巍地挪动双脚,直到身子曝露在阳光下,他才停下了脚步,小心翼翼地将背倚靠在护栏上,表情从容而安详。
这是赖大海自今年7月住进养护中心以来,独自行走距离最长的一次。
赖大海今年54岁,家住智凤街道,此前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双眼先天性弱视,行走不便,多年来,他没少摔跤。今年年初,赖大海在家中再次摔倒,这次摔得很严重,赖大海全身多处骨折,瘫痪在床。考虑到他父亲年迈,难以照顾儿子,街道工作人员决定将赖大海送到养护中心供养。
才到养护中心那阵,由于伤势较重,赖大海一度很悲观。智凤卫生院的医生每天都会来看他几次,给他输水治疗,记录病情。护工每天给他喂饭、吃药,他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双腿终于能够站立起来。
“没想到还能站起来,我以为后半生只能躺在床上了!”赖大海转过身子侧立在护栏旁,几个老人路过,纷纷过来和他说话,见他自己独立行走,都表示惊讶。而其中一位老人和他情况一样:去年摔了一跤,也在前不久才下地走路。
这名老人叫陈文华,今年67岁,家住智凤街道新店社区。2019年夏天,陈文华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体一侧不能动弹,哥哥将他送到智凤养护中心,在护工和卫生院医护人员的照料下,陈文华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养护中心的生活也让他倍感温暖。
“护工就像家人一样,每天大家一起吃饭,没事就摆摆龙门阵。卫生院就在旁边,遇上伤风感冒,看病很方便。”陈文华乐呵呵地说。
除了赖大海和陈文华,智凤养护中心还住着其余12名特困人员。自我区确立“10+2+1+n”区域性供养模式以来,智凤养护中心便作为失能型区域性供养服务机构,用于服务智凤、邮亭等镇街的身体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
今年30岁的陶安自小患有脑瘫,生活不能自理。今年7月,家人将她送到智凤养护中心,白天和晚上由护工曾德群和曾令碧轮班负责照护。
“生活中其他的事情还好,最难的是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咀嚼,喂东西的时候必须要仔细,稍不注意就会噎着。”曾令碧手里拿着一杯温开水,她将水杯递到陶安嘴边,用毛巾垫在杯子下方。陶安喝得有些急,几口之后便大咳起来,曾令碧赶忙抽回杯子,拍了拍她的背才逐渐好转。待咳嗽稍缓下来,陶安用手指了指旁边的凳子,示意她坐下。
曾令碧一边笑着摇摇头,一边将水杯盖好。“我们这个工作要有耐心,也要有责任感,把大家照顾好!”
智凤养护中心管理人员龚必建介绍,目前中心一共有8名护工,供养了14名特困人员。智凤养护中心与智凤卫生院合作,建立起周、月、季健康管理模式,实现医养结合,让特困人员得到更好的照顾。下一步还将强化对特困人员心理、情感方面的关怀,进一步做好养护工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