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遗产变“仇人” 法官疏导解心结
影视剧中,争夺遗产、亲人反目的桥段,常常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上演。
张某与死者王某系夫妻,2019年初生育一子王某某。2019年底,王某跳河自杀身亡,其家人因遗产分配及债务清偿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张某遂将王某的双亲,以及王某与前妻所生的女儿也起诉至法院,要求对王某的遗产进行分割。
原本,王某的父母就对张某怨声载道,并称王某也是因夫妻感情不和闹离婚跳河自杀的。丧子之痛让两位老人把儿子死因都归咎于儿媳张某,而且王某去世后,张某不但不帮忙处理后事,更不让他们见孙子,寒了老人的心。
为了防备张某,两位老人在第一时间将王某所有的房屋、车辆等遗产予以控制。双方充满敌意,每次见面都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
清官难断家务事。王某去世后,涉及其抚恤金、公积金、银行存款以及众多的房屋贷款、车辆消费贷款等,如果没有原、被告双方的积极配合调查,法官也难以理清头绪。
对于两位老人的心情,法官表示理解。但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法官联合心理疏导员对两位老人给予了适度的心理干预和疏导,让他们尽快从丧子的阴影中走出来。
经过多次交流、谈心,两位老人的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当双方再次见面时,他们也能从最初的抵触变得心平气和。
最后,在法官、人民陪审员以及代理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妥善分割涉案按揭房屋、车辆、车位、企业年金、工资和年终奖、养老金、丧葬补助金、抚恤金、住房公积金、银行存款以及8万元债务,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原、被告双方也逐渐解开心结、冰释前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起普通的家事纠纷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起诸多悲剧甚至血案的发生。”承办法官表示,继承纠纷作为家事纠纷之一,矛盾层出不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法院在审理此类家事纠纷时应当秉承弘扬好家风、传承正能量的理念,将改善、维护、稳定婚姻家庭关系作为家事审判的基本职能,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记者张玮通讯员龚朝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