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业>新闻速递>详细内容

虾博士的“稻田经”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4-12-20 10:05:32 浏览次数: 【字体:

8a2adc295ec8446c9772e945dfdb41b2.jpg

谢盛刚(左)在观察村民稻虾田后,叮嘱村民注意事项。记者 余佳 摄


  “谢博士,你帮我看看我的虾田有没有问题?”“一定要掌握自然规律,在合适的时间下虾苗,让虾苗成功避开他们的天敌……”12月4日下午,大足区龙石镇白土村3组的稻虾田里,该镇小龙虾养殖“技术顾问”谢盛刚正在察看村民们的虾田情况,今年已经71岁的村民杨秀青赶紧上前询问,谢盛刚耐心解答。
  谢盛刚因为有着自己的一套养虾方法,被大家称为“虾博士”,他给自己的这套方法取名为“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养殖法”,并按养殖时序提炼总结了8项重点工作。按照这套土方法养殖,村民们纷纷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谢盛刚之所以拥有独家养虾“绝技”,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水田里长大的孩子
大自然是他的乐园

  谢盛刚是一名“80后”,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早早地学会了吃苦,插秧、晒谷、割麦等农活都不在话下。生活虽苦,但乐天派的他总是在苦中作乐,把大自然当成了他儿时的乐园。
  水田,对他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觉得水田是个神奇的生命之地,水生物能在这里生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他常常趴在水田边、踩在田泥里,看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久而久之,谢盛刚养成了细致观察的习惯,黄鳝、泥鳅、田螺、小龙虾何时出动、爱待在哪里、在哪种环境下生长得最好……他都了如指掌。聪明好学的他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通过观察总结,熟悉了大自然的规律和各种动物的习性。
  2010年,曾与水生物打过多年交道、在外打拼返乡的谢盛刚回到家——龙石镇凤凰村。能做什么工作呢?起初,迷茫的谢盛刚只能像儿时那样整天腻在田间地头,以抓小龙虾或泥鳅来打发时间。
  “你可以多抓些野虾子去卖啊,市场上5块、8块钱1斤都有人要!”隔壁白土村的李一良给迷茫中的谢盛刚指明了方向,还将他的虾笼无偿借给了谢盛刚。

摸着石头过河
蹚出一条“稻虾共生”路

  “千里长堤,溃于虾穴。”水田中的小龙虾在那时如旱地麻雀般惹人厌,龙虾爱打洞且能把田埂打穿,一旦水田里虾多了,田里的水便会在一夜之间全部漏光,村民巴不得有“专人”来治这些爱搞破坏的小龙虾。
  在大伙的支持下,谢盛刚开始大面积捕虾。他和小龙虾的作息保持一致,大多在夜间活动,那是观察龙虾的最佳时间。哪个地方虾多,哪个地方虾好,他都一一做上标记,总结出规律。“土壤和环境不一样,养出来的虾就不一样,稻田虾比其他地方出的虾都要好,水田越肥沃,虾的品质越好,臭水沟里长不出虾”“一块田里满是蜻蜓幼虫就别下笼子了,虾早被吃光了”……4年的“捕虾生涯”让谢盛刚找到了摆脱贫困的“门路”,更让他摸清了小龙虾的自然生存法则。
  2015年前夕,小龙虾的身价一路飙升,一斤虾可卖到10元—15元,这让谢盛刚萌生了养小龙虾的念头。“养虾门槛低、周期短、利润高,我感觉我能养好。”对于养虾,谢盛刚很自信,目标很明确,“要养就养‘稻田虾’,稻与虾循环共生,虾产量高、品质好。”
  就这样,谢盛刚找亲戚租了10余亩地,信心满满地走上了稻虾共生循环养殖路,成为了镇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可喜的是,第一年产出的稻虾个头大,产量也不错,谢盛刚赚到了第一桶金——3万元。“这下算是找到门路了!”第二年,他又延续了同样的养殖方法,然而当次年收虾时,田里的虾却大量减产。同样的养殖模式为何会遭遇“滑铁卢”?谢盛刚一时纳闷,但很快他便在田间找到了答案。他发现水田里的福寿螺、鳝鱼比去年多得多,而这些水生物都是小龙虾的天敌。“第二年虽然是同样的养殖方法,但水田的土壤环境与第一年大不相同,必须恢复到第一年的环境,要晒塘,晒干过的新田,几乎没什么天敌幼虫!”谢盛刚回忆道。
  第三年,谢盛刚吸取教训,顺应稻田中生物生长的规律,为小龙虾摸索出一套躲避天敌的方法:8月稻谷秋收前,把田水放干,让种虾在田间打洞产卵,田间上水的时间不能太早,因为7月—9月上旬正是蜻蜓“点水”产卵的季节,脱离母体的虾苗遇到蜻蜓幼虫时就会被吃掉。
  就这样,谢盛刚在一次次失败与尝试中探索出自己独有的“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养殖法”,即按照稻谷与龙虾以及其他相关的动植物生长规律,适时种收稻谷和养殖龙虾。有了这套科学方法,加上谢盛刚勤劳苦学,他的稻虾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养虾、邀请他去传授经验。

乐当免费技术顾问
带领村民养虾致富

  2019年,龙石镇大力发展稻虾产业,谢盛刚当起了龙石镇免费的养虾顾问和稻虾收购员,还给村民们梳理总结了一份“养殖攻略”。
  有人建议他承包更多土地,发展养殖基地。忆苦思甜、心怀感恩的谢盛刚却另有想法:“承包土地,村里的留守老人一年一亩地最多能赚几百块,大伙儿一起养虾就远远不止这个数,要富一起富!”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大量村民跟着谢盛刚养虾,开启了当地全域养虾的“散养模式”。
  “谢盛刚教我们养虾,又肯讲又肯付出!我养虾的第一年,他接连几天上门来给我指导,见我田里是光的,还把伊乐草送给我,不收我钱。”说起谢盛刚带领乡亲们养稻虾,今年60岁的李文仲充满了感激,三年前,看见大伙儿养虾有赚头,他果断把葡萄田改成了稻田,跟着谢盛刚养虾。“今年我有4亩稻虾田,不算稻谷,光是虾子就卖了2.6万元,我一个退休老头子,守到这样一块田,很满足了。”
  谢盛刚坦言,养虾顾问并不好当,少数村民没有按照攻略养殖,这让他十分担心,生怕村民养殖不当而亏损。例如一些村民十分看重虾,却忽视稻谷。“稻与虾共存,虾的排泄物能被稻谷吸收,水体就不会脏臭,同时虾又能把稻田里的虫子作为食物。”谢盛刚告诉记者,今年龙石镇一养殖大户每亩稻虾卖到了8000元—9000元的价格,稻谷产量达到了1268斤/亩(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稻+虾”的方式实现了1+1>2的效益。
  从稻谷到虾苗,再到成虾,龙石镇的稻田里处处长满宝,而村民们随时都能将宝贝“变现”,一年到头都有收益。在龙石镇,每次赶集,村民们都提着一桶小龙虾,排着长队到谢盛刚那里换钱。“无论个头大小、数量多少,他都通通收下,现场结现。”李文仲说。据谢盛刚介绍,从去年11月到今年12月,他买进卖出的数额达4000万元。经分级筛选后,这些虾销往重庆、成都、北京、上海等城市,有效规避了全域养虾产品过剩的风险。
  如今,在谢盛刚等土专家的带动下,龙石镇已发展“稻虾”产业8000余亩,年产稻虾900余吨,产值达4500万元。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乡亲们帮助了我,所以当我事业有成了,我应该回报社会,更应该关爱老人,特别是家庭困难的老人。稻虾产业正是发展得好的时候,应该让更多老百姓分一杯羹,如果老年人自己有了收入,晚年生活就更加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盛刚说,这既是他带动村民养虾致富的初衷,也是他内心最真挚的渴望。

记者 谢凤 余佳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