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椒 大产业 助脱贫
陈德彬(右二)为周边种植户讲授花椒的修剪技术
季家镇新水村花椒种植业主陈德彬——
小花椒 大产业 助脱贫
6月5日上午10点,烈日当空,季家镇新水村陈德彬的花椒基地里,青花椒果实挂满枝头,不时散发出阵阵清香。20多名村民,摘花椒的,修枝整形的,大家顾不上拭去额头的汗珠,一心埋头工作,干劲十足。
65岁的廖和秀家住三驱镇,这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吃过早饭,和附近的6个姐妹相约,一起步行到新水村摘花椒。“家里条件差,来这里摘10多天的花椒,能挣500多元,也挺不错的。”廖和秀说,为了省钱,大家带着水和馒头过来,中午吃了可以接着干。
这是她们第二年来这里摘花椒了。换做三年前,60出头的她们只能留守在家里带带孩子,除了务农,基本没有额外收入,日子也过得十分拮据。新水村与三驱镇相邻,2015年,陈德彬回乡发展花椒产业,相邻的村民一有空都来基地找活儿干,一个月可以有几百上千的额外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忙碌的现场,还有一个受益的家庭。当家人是新水村6组,38岁的陈昌智。
头戴草帽,手拿剪刀,陈昌智熟练地修剪着花椒树的枝桠。“还有8000多元,我修房子的钱就还完了。”陈昌智指着几百米远的一栋新房,笑得合不拢嘴。
三年前一家人还住在破烂不堪的茅草屋,如今不仅有了占地140多平米的小楼,还买了机动三轮车……这个贫困的家庭得到了彻底改变,陈昌智最感谢的就是陈德彬。
身为同村老乡,2015年,返乡发展花椒产业的陈德彬急需大量人手,他很快便留意到了陈昌智。一家四口蜗居在旧房子里,除了务农,没有其他收入,老父亲年迈多病,生活十分艰难。2014年,这家人成了建卡贫困户。
“你们到我基地来打工。”在陈德彬的建议下,陈昌智和母亲、妻子三人成了花椒基地的长工。一个人每月至少有上千元的收入,有时能挣两千多。
短短三年时间,陈昌智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上半年,在陈德彬的支持下,陈昌智修起了新房。“我们在基地干活,每月只领取生活费,剩余的就抵扣修房子的钱。”陈昌智说,像还月供一样,今年就能把欠的钱全部还给陈德彬。
“让乡亲们脱贫,跟着我一起致富,这比什么都高兴。”被烈日晒得黝黑的陈德彬早已没有往昔城市白领的模样。
35岁到广州务工,在当地一家物流公司,从普通员工一直干到总经理,月薪超过3万元,经常往返于香港、澳门、广州等地。2014年初,陈德彬返乡创业。经过多地考察,最终选定了花椒种植。2015年5月,陈德彬砸下全部积蓄95万元,借、贷20多万元,在新水村承包土地380亩,干起了花椒种植。
头戴草帽,双手磨出了老茧,脚上的黄胶鞋底全是花椒树树枝的刺,衣服、裤子也有磨损。如今的椒农陈德彬却十分满足。
让村民用土地入股,年底再分红,平时又在基地打工。不仅是新水村,周边村社的很多村民都成了陈德彬花椒基地的工人。10多名长工,零工近百人。
2016年,花椒试挂果,吸引了季家其他村社干部前来参观学习。2017年,花椒第二年挂果,陈德彬卖出了近70万元。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百万。“花椒行情较为稳定,到5年盛产期,销售额更加可观。”陈德彬的花椒基地发展势旺,永川、江津、荣昌等地的人纷纷前来“取经”。
短短两三时间,在陈德彬的影响和带动下,季家镇的重点贫困村梯子村、柏杨村均成立了以花椒为产业的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全镇的花椒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年底有望突破一万亩。
“陈德彬的花椒产业对全镇的扶贫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季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许多贫困户在他的花椒基地打工,脱了贫。学到技术后,自己回去承包土地种植花椒,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陈德彬继续扩大花椒种植面积,新增300亩。明年,他计划增加200亩。“10年后,我要把承包地上的花椒树无偿赠送给村民。”站在硕果累累的花椒林里,陈德彬述说着多年后的梦想。本报记者张玮/文瞿波/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