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业>人物风采>详细内容

肖贵伦:十三载坚守一个“农业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0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农业这个行当,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跃跃欲试。说起农业,在大足这片土地上,就不得不提及肖贵伦这个人。
  出生于1967年的肖贵伦,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再加上学习的是农学专业,从事的是与农业相关的职业,他打趣地说自己是“三农”加持,不“土”都不行。即便是困难重重,但是在他看来,农业依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但想干好却也没那么简单。成就一番梦想,既需要坚持到底的勇气,也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从“龙门”跳回“农门”他拼了个“一干二净”
  在农村出生,在农村生长,肖贵伦在农村度过了最美的少年时光,后来读书又就读的农学专业,从此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出茅庐”的肖贵伦进入了当时的农技站工作,这个农村娃一跃“龙门”成了“体制内”的农业人,成为了一名农技推广员。
  大足历史悠久,农业更是一面旗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03年,原大足县委、县政府发文,鼓励抱着“铁饭碗”的在职人员停薪留职,到广大农村去干一番事业。
  “当时的农业农村,不仅经济落后,还缺钱、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肖贵伦介绍说,由于自己在农业系统摸爬滚打了多年,技术有多过硬不敢保证,但至少懂一些,资金有一点,人脉关系、渠道都有一定基础。所以,他决定保留编制,响应号召,到农村去实现一个根植于心底的“农业梦”。
  “这个梦很简单,就是通过种植各类水果,让群众一年四季有果摘、有果吃。”谈及当初的这个梦想,肖贵伦至今还在坚守。
  很快,肖贵伦用积蓄在龙岗街道明星村四组承包了几十亩土地,种下了梨、桃、李、葡萄等水果树苗,雄心勃勃地踏上了逐梦之路。
  水果种植看似简单,没有什么技术要求,但是其中的门道很多。从“龙门”跳回“农门”的肖贵伦在第一年,便遭受了第一个挫折。
  潼南的一个朋友听说肖贵伦在发展种植业,愿意出资100万元入股,与他合伙。肖贵伦欣然接受。但是第二年,这名合伙人就提出无条件撤出,100万元的“入伙费”就当是赞助费。在这之前,肖贵伦在还是树苗的果园子里就砸进了200多万元,但是却一毛未进。再加上朋友撤出,对肖贵伦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震动。
  “当时,他只举了一个例子:100万元拿来做生意,一两年就能周转,要是拿来发展农业,十年估计都见不到效益。”肖贵伦说,那时候,两人的所有积蓄都全部投进了果园子,但未见任何效益产生。“从这过程中,我还明白了一件事情,做农业,不光是要有技术、人脉、资金和渠道,还要有效益支撑。”
  朋友退出,全部家底儿都投入了进去还没“冒个泡”,每年要向农民支付土地承包费、工人工资等,问题接踵而至。但是肖贵伦觉得“做事业不像是打雨伞,说收就收”,他还是选择了坚持。
  2005年,让肖贵伦永生难忘。这一年,他借遍了亲朋好友的钱,债台高筑。他开始卖产业、卖房产,全部把钱投进了果园。回来后妻子对他说,“别再搞了,搞了这么多年什么也没搞出来,再搞下去这日子还怎么过!”
  “再熬一年,再熬一年,明年就挂果了,到时候就见到效益了。”见肖贵伦如此坚持,那天晚上,心灰意冷的妻子向他提出了离婚,正在气头上的肖贵伦一口答应,没几天就与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也正是这句气话,更加坚定了肖贵伦发展农业的决心。
  “一个男人,发展事业,到头来一无所有,连对妻子儿女的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混到这个地步是很悲惨的。”回想起当初,肖贵伦话语中带着遗憾。

    在“上当”中吸取教训在“折腾”中见到光明
  面对种种困难,肖贵伦咬牙坚持到了2006年。
  这一年,果园的果树开始试挂果,但是挂果的质量并不高。一直秉承“把水果做到极致”理念的肖贵伦迫切需要一个攻破技术难关的人才。
  俗话说,病急就会乱投医。肖贵伦首先想到的就是科研院所。专家说,果树树枝应该朝南生长,肖贵伦就将果树的枝条强行向南拉;专家说,果树向北生长利于挂果,肖贵伦又将果树枝条向北强行拉扯……就这样来回的“折腾”,效果就是不见好。
  “前后那两年,北京的、东北的、西南的专家我都请教遍了,果园里的果树也来来回回的折腾,走了不少弯路,上了不少当。”肖贵伦告诉记者,“学费”交了不少,成本一分钱没收回。
  一次偶然的机会,肖贵伦到成都龙泉驿考察当地的枇杷种植,让他结识了当地的枇杷种植“土专家”吕世良。
  吕家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的枇杷种植历史,经验都是从祖辈那儿口口相传。肖贵伦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誓要将吕世良请回大足帮忙。最开始,吕世良并不待见肖贵伦,认为他就是一个只追求利益的种植户,对枇杷种植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深厚感情,所以拒绝传授他枇杷的种植技术。
  肖贵伦也并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那段时间,他隔三差五就到吕世良家中登门拜访,与他交心谈心,吐露心声。一来二去,吕世良被肖贵伦的坚持和真诚所打动,答应他愿意到大足来帮忙管理果园。
  当时的铁山镇枇杷种植户王刚在大足比较出名,他家的枇杷树高达四五米,每每到了枇杷采摘的时候,工人都需要爬上树采摘,一株树能产100多千克枇杷。市场价能达到每千克5—10元。肖贵伦就想要这样的枇杷树。
  但是,吕世良的加入,把肖贵伦的愿望破碎了。进园第一天,他把肖贵伦的大半枇杷树剪成了“扫把头”,高度足足降低了一半。肖贵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量枝条被剪,来年枇杷还能正常开花结果吗?产量能上去吗?”面对质疑,吕世良只说了一句“光合作用最大化,营养输出最短化”,并打了“包票”,肖贵伦也没能多说什么。
  第二年,肖贵伦发展农业的第4年,也是足足赔了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肖贵伦的枇杷高产又高收。每千克枇杷卖到了50元,其他种植户的才每千克1—10元。这让肖贵伦尝到了重视技术的甜头。
  接下来的日子里,肖贵伦在不断的“听专家说”和实践中摸索,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融合,不断去体验、品味,寻找其中的规律,在其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凭借自己的费力钻研,那几年,肖贵伦还研发出了sod西瓜、油菜枇杷、黄金梨等,一举在大足的水果种植业中站住脚跟,成为了佼佼者。
  2008年,肖贵伦当选为大足枇杷协会会长。上任伊始,他便将当时全县有人管理的枇杷树进行了改革,全部按照他果园里的标准进行修剪,为如今全区的枇杷产业奠定了基础。

    设施农业助力种植8年攻坚终迎春天
  经过多年发展,大足枇杷以“大五星”品种为主,以皮薄果大、肉多核小、味香爽口闻名,先后获得“国家枇杷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中国枇杷之乡”等称号。目前,全区13个街镇的1.2万人以枇杷种植为主业,已形成10万亩产业基地。去年,大足区枇杷总产量达1.5万吨,综合产值达2亿元。
  当上会长,肖贵伦没有停下“折腾”的脚步。
  “那时候,利用大棚技术,错季节蔬菜市场销路很好,何不把这个技术应用到水果种植上?”经过一番思考,肖贵伦将发展大棚水果的目光聚集在了拿手的枇杷上。
  “让枇杷住进钢架大棚内,一是为了保持温度,二是为了防止低温和虫鸟,确保产量。”肖贵伦说,从2007年开始,他就不断地在大棚枇杷上钻研。“光、水、土壤、肥力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这8年间,我们也在不断的改进、摸索。”
  辛勤付出总会换来回报。2015年,200多亩大棚枇杷面世,以每千克120元的价格销售,一举创下大足枇杷销售价格的新高。
  2016年1月23日,正当枇杷开花挂果时,一场大雪令气温骤然跌到零下4℃,低于枇杷幼果的耐寒临界点零下3℃。一夜之间,露天枇杷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区枇杷总产量仅为100万千克。
  由于在发育期内遭遇了寒流,导致露天枇杷几乎遭遇绝收。不仅是大足,今年,四川龙泉、仁寿等枇杷主产区,都因雪灾出现大面积减产。
  但是,在肖贵伦的西苑枇杷种植园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硕果满枝不说,往来的游客不吝每千克120元的价格争相购买。
  “我的枇杷都住进了‘空调房’,不怕风雪天气,自然可以抵御天灾。而且,大棚种植枇杷的产量,能达到露天种植的五六倍。”肖贵伦自豪地说,“坐果以后的枇杷最怕冷,如果被冻伤,我们就损失惨重了。”大棚枇杷如果做好了防冻措施,可比露天枇杷提早一个月左右上市,价格也比露天枇杷贵得多,而且不愁销。
  2015年初,眼看着高升镇枇杷园的200多亩果树面临弃管。与枇杷有着不解情缘的肖贵伦与重庆兴农投资担保公司联手将之承包过来,成立兴足源枇杷园,投入近千万元开始打造大棚枇杷园,也敲开了农业企业资本运作的“大门”。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整治,今年,200亩枇杷园不仅重获新生,还在雪灾下打了“翻身仗”,亩产量从前几年的三四百斤增加到1000斤以上。
  “大足是‘中国枇杷之乡’,我有信心通过设施农业的改造,把枇杷产业变成老百姓的致富产业。”在肖贵伦的带动下,目前全区已发展起2000亩大棚枇杷。

    心系发展谋出路意欲打造三产融合“小样板”
  如今的肖贵伦,创办了西苑种植园。这个精品农业园有300多亩,里面种有优质枇杷、梨、葡萄、桃、柑橘等。同时,还配套有餐饮、茶楼、垂钓等休闲设施。这个精品农业园,也变成了生态观光旅游景点,每年接待的游客,已超过了5万人次。
  产业在不断的延伸,事业在不断地做大,肖贵伦有了新的想法。
  “农业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源做后盾,仅凭一点点资金来撬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买个教训而已。”肖贵伦说,接触农业的这十多年来,农业现状并不是一层不变,它是跟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到了一个必须进行一场深入改革的时候了。”
  “不是我们做不出好的产品,而是我们做出了产品,卖给谁,怎么卖的问题。”肖贵伦分析说,近年来,大足的农特产品逐渐呈现出“卖难”的现象,究其原因为各个种植户都患有“单相思”,各自为政,唯我独尊,没有拧成一股绳,效力自然没有那么大。
  如何调动资源的最大承载量?如何盘活闲置资源?
  肖贵伦提出三产融合,发展概念农业。“概念农业就是通过地区资源整合,实现一个品牌、一个电商平台、一个对外渠道,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区域整合的力量凸显。”肖贵伦解释说,驱动概念农业运作的,是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互动,实现无缝对接。
  这两天,气温持续攀升,室外温度超过35℃以上。
  在西苑种植园后的一块一百多亩的土地上,总能见到肖贵伦忙碌的身影,顶着烈日,与工人交谈。“这块地,我们打算用来发展家庭式农场,免费让市民认领,我们再回购产品,把一二三产业联动起来。”肖贵伦指着正在除草的一整块平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苑种植园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支撑,逐渐向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双重效益叠加的园区发展,每一年都在拓展园区的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肖贵伦介绍说,当前,三产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西苑的改变正是他在三产融合上的一个“小尝试”,意欲打造成为全区三产融合的“小样板”。
  带着这样的思考,肖贵伦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进一步加快出台三产融合的一些政策措施,帮助能多的农业企业能在融合、改革、创新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
  初心不变,方能始终。肖贵伦从而立之年就怀揣着一个精美的“农业梦”,到了即将知天命的时候,还在为之奋斗,他对农业可以说是一种痴迷,他选择了自己爱好的事业,并始终坚持,不变初心。如今,他在一亩三分地上默默耕耘,不追名逐利,甘于寂寞。在这浮躁的社会下,他能静下心来,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的确让人感动。本报记者陈龙文/图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