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旅游文化>资讯>详细内容

传承重汽精神 做好“山水”文章 ——关于龙水湖、巴岳山沿线文旅产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2-09-02 10:10:46 浏览次数: 【字体:

文化和旅游部编制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路径,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足区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聚焦国际化,全力推进国际文旅名城建设。龙水湖、巴岳山沿线(以下简称“沿线”)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一定的发展基础,如何围绕做好“国际文旅名城”建设这篇大文章,扩充文旅产业发展路径,值得挖掘和研究。

沿线资源禀赋情况

  沿线贯穿龙滩子街道、通桥街道、玉龙镇三镇街,地处长江上游地区,是重庆丘陵与平行岭谷交接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坐拥一山一水、景致天成的自然风貌。处于成渝相向发展战略腹地,距离成都、重庆分别约240公里、100公里,境内有1个高速路口,四川、重庆等地游客可快速直达。同时大足高铁南站离各景点均在20公里以内,遵义、成都东、重庆北、重庆西、沙坪坝、璧山、永川东等站的高铁2小时内均能到达大足南站,有一定截留区外游客群体的潜在能力。

  (一)巴岳山山高林密。巴岳山平均海拔778米,气温适宜,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0%,单龙滩子境内就有乔木118种、灌木48种、竹类15种、藤蔓8种、草木(不含草药)30种,堪称“大足绿肺”。巴岳山也是我国古茶区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贡茶——水南茶的生产地,巴岳山茶在明朝永乐年间被定为蜀王贡茶,林莽间四处可见错落有致的茶园。同时,境内土质良好,土壤含硒比较高,堪称“巴岳硒山”。原新胜劳改农场旧址也留于山间,土地2515亩,其中:生活区和监教场地等建设用地358亩。现存房屋建筑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A、B类房屋约8万平方米,C、D类危房约8万平方米),茶园2100亩等大量闲置资产待盘活。另永川区辖区11000亩规模成片茶园也可租用。

  (二)龙水湖水天一色。龙水湖度假区地处山峰层叠、景色秀丽的巴岳山麓下,延绵约10公里。湖区港汊纵横,有姿态各异的108个岛屿点缀其中,湖水清澈、湖光山色,岛山苍松翠绿,绿树掩映,还有白鹤、野鸭、鸳鸯等20多种珍禽本息于岛上,一派野趣盎然的天然风光,被誉为“大足西湖”。经过多年发展,龙水湖度假区已成规模,建成投用了温泉水世界、松鹤岛户外运动公园、湖面游乐、环湖公园(部分)等文旅项目,引进了天下大足5G电商直播基地和龙水湖国际营地,年接待游客量达120万人次(其中消费游客达55万人次)。

  (三)人文资源积淀厚重。1965年,无数优秀儿女怀揣梦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他们艰难创业,玉汝于成。“渴饮稻田水,困卧茅草棚”,建设起了重型汽车之城,其中建成川汽厂厂区面积达1950亩,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含生产厂房21.41万平方米,职工宿舍(干打垒房屋)5万平方米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其中技术大楼1.7万平方米)。重庆首个“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建址于通桥街道,建筑面积12886平方米,规划有游客中心、陈列展览区、互动体验区等区域。其中,陈列展览区分为室内展馆和室外展馆两部分,共收集文物、文史、文献资料、工业遗产8000余件(套),图片12000张,35人口述历史视频共228分钟。

沿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机遇

  (一)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要素配比失调。目前沿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旅游交通条件仍较落后,城乡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水平整体不高。一是交通配置还需加强。目前区域内直接连接旅游客源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陆路运输。高铁大足南站离各景区存在一定距离,交通配置不够完善,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导致高铁与其他陆运方式相比,在旅客输入方面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同时,旅游地公路交通网络以及与周边区县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需继续完善,区内旅游景区与周边的旅游中转城市亦缺少快捷的直达班车,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交通体系尚未建成。游客进出不便,制约着景区开发和客源地的拓展。二是旅游设施还需补齐。随着游客需求不断转变,景区附近吃、住、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高德数据基于游客视角显示,龙水湖景区2公里范围内,有餐饮21家,其中全国连锁0家,区域特色1家;住宿11家,其中全国连锁0家,区域特色2家;购物场所0家、娱乐场所18家,多为茶楼。不能满足游客多维度的需求,游客滞留时间短,基础设施有待增强。三是旅游项目还需丰富。当前区域内的旅游项目不多,对不同旅客各异的旅行需求覆盖还不够全面。

  2.旅游资源开发遇到瓶颈。沿线文旅资源开发工作风劲帆起,不断攻坚克难,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一是巴岳山开发受技术约束。森林康养产业在国内起步不久,对“森林康养”的概念与内涵及国际发展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缺乏技术层面支持,开发缺乏信心。目前,巴岳山上的旅游项目偏向于传统旅游理念,未能真正和医疗康养相结合起来,没有做出针对特定人群的森林康养专业产品,巴岳硒山——康养基地项目开发受到影响。二是川汽旧址开发受产权限制。川汽厂资产归属单位较多,除上汽红岩、重庆机电集团外,还有安吉、工物公司、交运机电物流、恒隆、红工等。部分单位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认识还比较匮乏,资产使用意愿不一致,协调难度大,导致开发项目推进受阻。三是文旅资源融合受内容制约。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导致文旅融合的过程更为艰难。沿线对特色文化的挖掘利用程度还不够高,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在旅游产品中加入文化要素或是所展示出来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创意不够多,难以培育属于当地的景区文化,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利用深度还需增加。

  3.再次发展理念制约。文化旅游资源多,但开发少且不强。沿线文化旅游项目依然存在着市场主体偏小、偏弱、偏散的特点,龙水湖旅游度假区一枝独秀与各景区串联度不高,整体开发水平较低,与现代“泛文旅”文化旅游组织方式的适应度偏低,镇街之间旅游项目的联动不足,文旅项目发展未能形成合力。

  (二)发展机遇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宣告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为处于成渝相向发展战略腹地区域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会。

  2.旅游市场回温升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得到精准控制,游客久积的旅游需求得到释放,出行游客数量逐日增多。同时新时代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泛文旅”挖掘出游客众多消费需求正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3.政策文件推动有力。《“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文旅资源发〔2022〕54号)、《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府发〔2022〕23号)分别从全国、区域、市级角度提到,要进一步整合山水资源,深度挖掘人文资源,建设一批大型文旅融合综合体,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政策推动为文化旅游发展带指明了新方向。

沿线发展路径选择

  (一)配套设施加强建设。优化完善直达景区陆路配套设施,打通到龙水湖、巴岳山沿线旅游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旅游景区沿线服务性设施,提升游客旅行舒适度。结合实际,引进一批优质酒店,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当地旅游从业者充分利用农家房舍、院落打造特色民宿客栈,邀请民宿专业团队指导、帮助景区尽快打造出一批特色民宿,将周边景区过境游客截留下来。

  (二)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实施。一是加快“巴岳硒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项目建设。巴岳山基础资源充沛,开发潜力巨大,可把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作为大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利用好黄泥塘12万平方米的闲置物业,同时积极与周边城市的大医院确立战略合作意向关系,加强特色森林康养产品研发,结合巴岳山环境优势,尤其是利用好富硒土壤资源,开发特色康养产品,打造区域康养品牌力量。二是推进川汽厂旧址项目开发。从区级层面积极协调多头产权问题,打通资源开发利用阻塞点,为后续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三是挖掘重点文化资源深度。联动巴蜀文化、结合石刻文化,打造重汽文化IP,加大对文化与旅游要素挖掘和融合力度,建立具有文化特质、品牌内核、独特价值的知识产权体系。将文化融入中国古建筑博览园和工业博物馆等项目,形成融合巴蜀文化、石刻文化、重汽文化的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商品文化等,塑造核心文旅主题印象,提高区域辨识度和知名度。

  (三)“文旅+”促多业融合联动发展。依托现有的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整合龙滩子街道、通桥街道、玉龙镇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游客需求,推出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体育运动、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并重,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的新格局。一是“文旅+农业”。通过打造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联动与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以“硒食珍宝”为主题绿色食材。主打“茶旅”发展,“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打造“富硒茶”茶品牌,建设茶饮小镇等,培育一批乡村旅游观光景区。二是“文旅+工业”。持续打造重汽文化IP,依托馆藏文物和古建筑吸引力举办精品文物展,开发重汽文化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文化旅游商品。加大对历史、地域等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力度,将文旅特色植入旅游纪念品之中,打造出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推动区域制造业发展,助力制造业优化升级。三是“文旅+体育”。按照赛事基地化、基地产业化的模式,依托龙水湖打造赛艇、帆板、滑水、皮划艇、露营、垂钓等户外运动精品赛事。利用各地区的优势条件,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攀岩等休闲运动。通过拓展文体项目延伸区域产业链,促进体育业发展。四是“文旅+康养”。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创新创优为支撑,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保健等多重功能,深入挖掘森林资源、养生功能、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提供康养服务,建设康养服务设施,开发森林康养产品,拓展森林康养的研究和体验,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创新发展。

张浩 王渊博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