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石刻
转轮经藏窟
孝经亭
北山多宝塔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龙岗街道办事处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石刻位于山巅(俗称佛湾),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依岩而建,长达里许,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崖长约300米,高为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石刻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面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到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见。第245号观元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造物造像539尊,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数量之丰,造型之美,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反映其内心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示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中的普贤像,具有东方女性美的特征,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第125号窟的数珠手观音,头戴花冠,胸垂璎珞,腰系围裙,时悬衣带,身微前倾,面带喜悦,看后给人一种妩媚的感觉,故俗称“媚态观音”。 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