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里的“徐徐清风”
南山三清古洞(局部)。
石门山宝扇手观音。
石篆山诃利帝母龛女侍者。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眼下正值中伏,炎热的天气让各种消暑神器、清凉游登上热搜榜,扇子、空调、冷风机等产品更是成为夏季的畅销品。炎炎夏日,对于今天的人而言,纳凉的方式多种多样,不禁让人好奇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有哪些?
崖壁上的“古扇”
“不管什么时代,扇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夏日纳凉好物。”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李小强说,扇子是生活中常用的器物,在古代,既是作为礼仪用具,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也是纳凉、欣赏的用具。
在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这五山中,都能看到“扇子”的形象。
在大足石刻中,要说最优雅的持扇者形象非石门山第6号窟十圣观音像莫属。这尊雕刻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观音像,左手持一纨扇于胸前,柄略长,扇面为椭圆形,顶有羽饰,扇面较小,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衬托出造像典雅、高贵的气质。
宝顶山石窟中,遗存有扇的实例多件,如在小佛湾的千佛像中,就有多身佛像手中持有扇。大佛湾第2号护法神龛,其中的一身护法神,右手举一把方扇于头顶。在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中,也有类似方扇出现……
“大足石刻中,佛教和道教造像中皆雕刻有扇,持扇者不仅有佛像和道教的老君像,也有菩萨、明王、护法神,更多的是站立一旁的侍者。”李小强说。
比如,北山石窟中,孔雀明王窟、五百罗汉窟中的明王、罗汉手中皆持有扇,北山第240号雕刻观音两尊,下侧站立三身供养人像,最后一身手中持一长柄的团扇。石篆山诃利帝母龛,在端庄的帝母像右侧,站立一女侍者,手持一圆扇轻放胸前,扇柄下端系有长长的丝带,轻盈地自然下垂在身前。
道教造像中的扇,在舒成岩玉皇大帝龛中也有体现。玉帝两侧各有一侍女,手持长柄宝扇,扇面为椭圆形,扇内各有两朵祥云,云上托一圆轮,左侧扇内一云中有日字,右侧扇内一云中有一月字。类似的表现,在南山三清古洞、石门山玉皇大帝龛中也有。
题刻中的“清凉游”
南北二山同属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五山之列,其中南山翠屏、北塔悬岩两处景观,更是历代文人墨客纳凉品茗、吟诗作赋的最佳去处。
在大足石刻南北二山的10余则石刻避暑题记中,就记录了古人纳凉消暑的趣事。
公元1177年夏,炎热的天气在大足一带持续。此时的北山,林木森森、古树参天,徐徐吹来的山风沁人心脾。这天,两位文人相约前往北山避暑。他们生起柴火,煮随身携带的面饼。饭后,就着好茶,摊开棋盘,落子对弈,兴盛之时还不忘吟诗作赋。两人一玩,就是整整一天。
这两人究竟何许人也?其中一位是曾任石照县县令的吕元锡,石照县在今合川一带,另一位是他的弟弟吕元牧。当年,吕元锡将这条“避暑朋友圈”刻在了崖壁上——“吕元锡同弟元牧,数来此避暑,煮饼、瀹茶、弈棋、赋诗,为终日留,淳熙丁酉夏”。
“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吕元锡的避暑之旅是非常愉快的。”李小强说。
吕元锡在1177年到北山避暑之后,又于1178年到南山“追凉”,相距一年,一次和弟弟,一次携家眷,足见其对大足南北二山的喜爱,也从侧面反映了大足南北二山清幽、雅静的环境。
南北二山,古已有之。之所以能吸引文人雅士来此避暑,除了幽静的环境,还有大足石刻人文景观。据专家介绍,北山上避暑的题刻落款时间大多集中在公元1170年之后。公元1170年左右,北山石刻基本完成了今日之规模,也正因为这样大规模的造像龛窟的出现,在那个时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游玩。
南北二山是大足石刻造像群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开凿时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有了这样的文化艺术瑰宝,引得天下文人雅士趋之若鹜。
在北山,还有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杨彦翔、吕元丙“追凉于此”的题记,刻在第168号五百罗汉窟内;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季夏,郭庆祖等“逃暑岩阿”的题记,刻在第149号如意轮观音窟的左侧门柱上。
在南山,还有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季夏,有梁当之、陈应辰等人来此,留下题记刻在三清古洞右侧门柱之上,其中就说到“避暑于此”。
李小强说,古人的避暑题记,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记者 毛双 张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