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些自己所长而人民又需要之事”
宋朗秋(1929—2013),今大足区龙岗街道人,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情系石刻文化传播,甘献余热育新人,一片丹心铸忠魂。
宋朗秋,1929年8月出生于大足县,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大足中学、大足女中教师;大足县龙水区文教助理;大足县石马区宣传干事;大足县委宣传部见习通讯干事;江津地委秘书;1955年2月任大足县师范学校支部书记、副校长;1963年10月任璧山师范学校副校长;1972年5月任渝州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77年6月任大足县文教局党组书记、局长;1981年2月任大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3年12月任大足县政协主席;1987年3月任中共大足县委巡视员;1990年3月离休。2013年4月27日2时55分,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在西南医院逝世,享年84岁。宋朗秋同志遗体在重庆市大足区殡仪馆火化,骨灰安葬于重庆市大足区长寿寨陵园。
“我还能动,要离而不休。”宋朗秋生前说:“人生可贵,只能一生,不可再世。应‘拾遗补缺’,更应只争朝夕,做一些自己所长而人民又需要之事。”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情系石刻传文明
有一种精神叫老而弥坚。1955年,宋朗秋开始钻研美学理论、夯实美学理论基础。1981年,他受县政府委托邀请国家文物局和文物保护协会在大足召开石窟保护技术交流会。50多名专家来足经过实地考察,为大足石刻制定了分期保护方案。他还写出了《大足文物风景名胜区调查、评价、鉴定报告》。1982年,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由四川省社科院和县政府联合成立大足石刻研究会,他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此,大足石刻有了较高水平的专门研究组织,加强了大足石刻的研究。
为了研究、宣传、保护、开发大足石刻,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他义务解说石刻数百场,奔走四方,广交朋友,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大足石刻的保护和宣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了研究大足石刻,除福建、西藏外,他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陕北志丹县跌下悬崖受轻微脑震荡。多次参加国内石窟与宋史学术研讨会,多次到四川大学、北京师大等高校作学术讲演。多次到成都、北京、桂林等地展出大足石刻。到多处石窟区长住。如,自费在敦煌石窟考察、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苦,他都能战胜困难,哪怕有时只能在洞中吃住,也无怨言。他考察研究石窟艺术,不断扩充知识,在《敦煌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从中国西部石窟看大足石窟的基本特征》《尝试解读云冈、龙门、大足石窟鼎立而三之说》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出版《大足石刻图册》《大足石刻导览》,组织参与编写《中外文明史常识》《大足石刻内容总录》等著作,揭示大足石刻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
1991—2001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的他仍为大足石刻的传播贡献力量。为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任继愈、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现代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当代女作家琼瑶、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以及有关政界领导、大学领导、美术学院学者、文化教育界学者、史学工作者等数千人解说大足石刻数百场。同时,他还更多地作了学术性的探讨,从中收益不小,讲学相长;也结识了许多知心友人,并与友人游学四川、云南以及龙门、云冈石窟。
甘献余热育新人
有一种风骨叫乐于奉献。1990年,宋朗秋离休。为了把大足的历史文化留给下一代,他担任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县志办顾问,编写和主审了《中共大足县组织史资料》《中共大足县历史大事记》《大足县志》(新编)《千年石刻魅力大足》《大足解放六十年》《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大足县卷》等,共260多万字的史志资料。其中,《大足县志》(新编)获全国地方志一等奖。《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大足县卷》被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称赞为“编写质量名列全市前茅,可以作为全市各区县编写的范本”。2000年初,他参与《中国西南文献从书·第八辑·西南石窟文献八一九卷》100万字的编写工作,并联手搜集宝顶香会资料,采集整理大足民间音乐舞蹈。2006年,《大足宝顶香会》《大足县民间音乐舞蹈集成》《大足是个好地方(音乐)》3本书先后出版。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他又策划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发掘大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组织力量编撰《大足历史文化丛书》,以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旅游和经济的发展。丛书包括《香国百艺》《老大足》《大足历代诗词选注》等14本系列分册,约400万字。
他不仅把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留给了下一代,还言传身教,关心下一代。他认为,振兴中华,振兴大足,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还是抓好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他捐出图书共计4000册,交区教委充实中小学校图书馆。在党的拨乱反正、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打击法轮功、党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他都要登台演讲,以生动的事例宣传党的政策,教育干部、青年和学生。1990年,他被表彰为重庆市“理论教育先进个人”;1991年、1999年,被表彰为重庆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一片丹心铸忠魂
有一种气质叫淡泊名利。大足,古昌州所在地,唐、宋时期较为繁荣,留下了不少文化、历史遗迹(包括墓葬、战争遗迹)。这些往往没入杂草,残存在模糊的记忆、传说之中,但却成了宋朗秋的迷恋之处。他多年不辞辛苦,精心挖掘史料,并加以整理。宋朗秋对元末白莲教著名首领、大足籍人韩法师有关历史及其遗迹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宋朗秋一直倡导保留革命遗址遗迹作为教育下一代的基地。2008年,他倡议国梁镇饶氏家族为饶国梁纪念馆修缮捐款,他自己也捐款2600元。他的倡议随即引起市、县两级政府重视,最终纳入规划。
他还为修复红军将领、革命烈士唐赤英故居捐款2000元,为绿化长江捐款3000元。积极劝说川大杨明照老教授“魂归故里”。向市教委及县领导建议,对中共大足地方组织早期活动场所—大足中学北楼进行除险、保护。联系其表弟、大坪医院著名教授蒋耀光(大足人)为大足中学捐赠10万元作奖学基金。他在自己的家庭也建立了奖学金制度,激励下一代健康成长。
2011年9月22—25日,中共大足县委、大足县人民政府邀请中共地下党员回足参观考察(2011魅力大足行)。宋朗秋是这次活动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参观了烈士陵园后,经他倡议,来足考察的6名中共大足地下党员决定私人出资4.5万元,帮助修缮大足县烈士陵园。2013年,区委、区政府决定,整体修缮大足区烈士陵园并筹建大足党史陈列馆。就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周,他还专程从重庆赶回大足,专门研究讨论烈士陵园的修缮和党史陈列馆的筹建工作。
宋朗秋曾作诗《登金顶·明志》:“青山云雾中,绝顶傲苍穹;登高何畏险,晚霞映长空。”他一直朝着目标奋进,不服输、不服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生命不仅是一种长度,还是一种广度,更是一种高度。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