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业>人物风采>详细内容

陈瑞森:建功在业界“无人区”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0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陈瑞森在研制零部件。

陈瑞森在研制零部件。

陈瑞森在讨论工艺技术。

陈瑞森在讨论工艺技术。

陈瑞森在车间研发。

陈瑞森在车间研发。

陈瑞森在设计。

陈瑞森在设计。



  个子不高,开朗幽默,虽已步入花甲之年,身上却洋溢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初次见到区科委科技特派员陈瑞森时,他正忙碌于工作间内,为一家企业改造设备。
  老陈少年家贫,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曾在一家军工企业的装配车间做工人。一道工序他做了四年,后来不甘沉陷于每日单调重复的劳动,老陈设计了一副夹具大幅降低了这道工序的劳动强度,从此走上了技术岗位。
  现在,老陈退休了,却比以前上班时更忙了。2011年,他应聘为重庆市科委及大足科委生产力促进中心首席技术负责人,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陈工”。

“老黄牛”重操旧业 让千年五金焕新生
  陈工居住在九龙坡区,每年却有九成以上的时间住在大足,“我就是一个大足人,我跟这个地方有着很深的情缘。”
  跟陈工聊天,时常被龙水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负责人的来电打断。在电话中,陈工接受着企业家们咨询,提出解决方案,让企业难题迎刃而解。
  “这就是我工作的内容,每天至少有20多个电话,全是企业家们打来咨询技术难题的。”陈工放下电话,向记者解释道。
  大足除了是为人熟知的“石刻之乡”,更是闻名的“西部五金之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五金生产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我区通过市区联手、多部门参与,成功建成了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锻打刀剪中心、大足五金创新服务中心、五金电子商务平台、五金材料与工程技术中心、五金工业研发设计中心、五金热处理中心、五金质量检测中心、五金专家大院等系列公共服务平台,为改造和提升大足五金产业提供了技术来源和物质载体。
  区委、区政府、科委还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谋求区域经济新发展;并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涂铭旌院士为首席专家的专家队伍,李远睿、丁培道、陈瑞森等10名专家、教授组成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大足五金产业的发展传经送宝,帮助企业不断提升创新理念,开辟了解决传统五金产业技术难题的“绿色通道”。
  “大足五金一直是我们重庆的一张名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觉得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说起为何重操旧业,陈工略显兴奋,“我一辈子都跟机械设计制造打交道,生产五金产品的很多机械,正是我发挥余热的好地方。”

“信手拈来”搞发明 解决企业实际难题
  濑溪河龙水段是濑溪河进入玉滩湖水库的最后一段,受水面漂浮物的影响,再加上地势陡峻,清漂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果还不见好。
  多年来,为保证水质安全,当地政府均采用人工打捞河面漂浮物,再由人工搬运上岸处理的方式,不仅投入大量清漂船在河道上行驶,还投入上百人打捞、转运漂浮物,但这种方式耗时长、费用高、用人多,清漂工作不仅不彻底,间接还对水质的安全产生了威胁。同时,工人在气温较冷的情况下就闲置起来。
  今年8月底,我区加大对玉滩水库水源地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流进玉滩湖的流域加大力度治理。经过多方辗转,龙水镇政府通过联系区科委,找上了陈瑞森。
  “这就是个小问题,包在我身上。”陈瑞森在查勘完现场后,立即打出包票。
  回到工作室,陈瑞森就立马进行研究设计,前后不到3天时间,设计图纸和产品就“问世”了。
  陈瑞森设计的这台自动提升装置利用发动机牵引的特点,将发动机安置岸上,传送带延伸至水中,只需一两名清漂工人将水面漂浮物往传送带上送,传送带利用履带上安装的隔离装置,将漂浮物带离离岸十几米的水面,而传送带的另一头,就是转运车辆,等漂浮物装满,转运车辆就会将其拉走进行无公害处理。整个过程较之前节省人工和时间八成以上,效率较大型清漂船提高一倍以上。
  9月7日,这台自动提升装置在玉滩水库龙水段实验成功。一下解决了龙水镇政府的燃眉之急。
  这几天,陈工还特意抽时间到河段上去看了看,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每到现场,他都受到当地政府和清漂工人的欢迎。
  面对这样的表扬,“实干型”的陈工并没有觉得满足。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小发明可谓是信手拈来,脑子里存了上百种设计方案,每当有企业前来咨询,他都能至少提出两套方案,无偿供企业选择。
  目前,由陈瑞森发明创造的专利有3个,帮助区科委申请专利20余项,有效的提高了我区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新工艺解决大难题 好方法让企业更赚钱
  今年6月8日,我区重庆星曜工贸有限公司与美国全球采购商“天拉克公司”下属成都某汽车零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第一笔德国某品牌汽车“排气管发兰件”采购合同,月供货5000套,总价值110余万元。这标志着我区汽车零部件产品正式走向国际市场,将为公司后续出口带来可观效益。
  星曜公司凭什么拿下国际订单?陈瑞森在其中承担了该项项目的技术攻关领军人物。
  今年3月,星曜公司接受“排气管发兰件”试制任务,运用钻、铰、研磨结合等一切技术手段,勉强达到客户技术要求。但暴露出工效慢、不能承接大批量订单、加工成本高、铰刀只能一次性使用且磨损快、废品率高达30%等弊端,使得原本可观的利润变成了“海市蜃楼”。
  陈瑞森受区五金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指派,扎根星曜公司公关,采取嫁接军工核心工艺技术,改“钻、铰、抛光工艺”为“挤压成型工艺”,经反复试制,终于解决了原试制出现的弊端。目前已完成技术方案定型与全部工装资料设计。
  “过去我们做一件亏损2元,采用陈工改进的工艺后,利润高达30%以上,真是想不到啊!专家就是专家。”在日前的该技术实施方案审查中,“天拉克公司”成都公司负责人对下属技术人员说道。
  目前,在陈瑞森的倡导下,该技术的核心“金属件精密孔类产品的快捷加工工艺及工装”和“挤光锤”正着手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星曜公司目前实施的产品年可新增产值110多万元,若意大利项目实施,每年可另增产值600余万元,带来直接利润200余万元。
  “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提高企业的效益,不正是我们科技特派员的职责嘛。工作就是享受,解决实际问题是自己最大的快乐。”陈瑞森告诉记者,科技特派员就是要勇于挑战自己;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创造价值;多谈工作少谈钱;要尽量做到多方获益,如企业、学校、专业、学生、自己,“这就是我为什么重返机械设计制造这个舞台的真正原因和价值所在。”
  相比一般技术人员所不同的是,陈瑞森在退休之后,还能更大地发挥人生价值,这和他自己勤奋好学,不断掌握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密不可分。

技术创新人人平等 更要大胆尝试领悟
  在大足的这些年中,陈瑞森有一个“中试车间”的工作室。一楼是设备改造,二楼是设计研发。他时常戴着老花镜,灵活地操作鼠标,调整着三维模型的专注神态,真正体现了一个老技术人员的勤奋和刻苦,专业和敬业。
  当与记者聊到大足科技创新的未来时,陈工饱含希望地说,大足过去一直在五金产业上拼搏,专注于“一把菜刀”,在技术创新上甘当配角,企业家们不愿意科技创新。
  他举例说明,很多企业家能挣钱的产品不敢做、不想做,而薄利润、挣分分钱的生意倒是很多人抢着做,归根到底就是企业家们的科技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在创新这个领域的投入还不够。
  “效益只青睐勇于创新的人和企业。技术创新人人平等。大足工业靠‘一台冲床打天下’的模式必将遭遇淘汰的厄运。过去,市场需要的、利润可观的产品企业‘想做不会做、想做不敢做’,眼睁睁地看着送到嘴边的‘肉’却难以咽下,让人心里难受。”陈瑞森说,创新并不是洪水猛兽,恰恰相反,它能给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企业带来最直观的效益,帮助企业“起死回生”。
  当前,我区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度,按照“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的总体思路,以“搭平台、引人才、谋合作”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效明显。
  这在陈瑞森看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一件好事。可是一些企业负责人在思想上、意识上的落后却严重制约了大足科技创新的脚步。“所以,让企业家们愿意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才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科技创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驱动。”陈瑞森说,就像星曜公司敢于拿下国际订单一样,其背后就是有新技术的撑腰,自然对送上门的“佳肴”来之不拒。这样成功的案例,不仅在客户心中竖起了敢于“啃硬骨头”的良好印象,也让企业深刻领悟到“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
  在孕育着千年五金的棠城大地上,像陈瑞森一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还有很多,他们凭借灵巧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不断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建功在业界的“无人区”,这些人是大足制造业的基石,也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所在。记者陈龙文/图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