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从返乡打工仔到公司副总
虽然已是副总,但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仍是王志强最关心的工作。
元宵节后,许多厂矿企业陆续开工,年初刚晋升公司副总的王志强最近多了一件烦心事:需要上百名工人的生产线,如今却只有六七十人。
38岁的王志强感叹说,入驻大足的企业越来越多,用工需求也很大,许多打工者完全可以在本地就业,既照顾了家庭,也解决了就业。
“发展得好,还可以实现更高的目标。”过去四年间,王志强就从一个普通的返乡打工仔,发展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而且,在他的带动下,还有几名返乡者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为家返乡
王志强是珠溪镇人。1998年中专毕业的他,在长江电机厂当起了一名钳工。
5年后,工厂倒闭,王志强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去沿海打工。
在福建打工的3年里,依然干着老本行的王志强每月能挣到两三千元。“每年回家的时间少,而且路途耽误时间。”从那时开始,王志强心里就萌生了返乡的念头。
2005年,王志强把家搬到了龙水。他发现,龙水的企业越来越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应聘到了龙水一家摩配厂工作。
从钳工到车间组长,再到制造部副部长,王志强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级跳。然而,这样的节奏却不能满足王志强对事业的追求。
之后,他辞职来到重庆一家规模更大的汽配厂工作。一晃又是两年多,王志强从钳工开始,做到了组长,未来一片大好。
此时,家人向他提出了返乡的建议。“子女需要教育,老人需要照顾。”王志强说:“更重要的是,龙水引进了许多大企业,我在家门口就能大展拳脚,很好地就业。”
于是,2010年,王志强回到龙水,在重庆凯罗尔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当起了钳工。
家乡圆梦
如今的重庆凯罗尔机械配件有限公司位于龙水工业园区,占地20亩。而在2010年,这个公司还只是拥有两个分厂的小企业。王志强便在龙水新车站的分厂工作。厂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技术过硬的王志强一进厂便得到领导赏识,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当时,作为工厂主打产品之一的消声器因为焊接、冲压等环节的影响,面临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等难题。作为技术骨干的王志强刻苦钻研,改进工艺,解决了问题,产品不但提高了产量,质量也稳定了。
不负众望的王志强在进厂两个月后便被提升为分厂厂长。“这样晋升的速度前所未有。”公司负责人对王志强的工作能力给予充分肯定。
当了分厂厂长的王志强除了增加管理方面的工作外,大部分的精力还是放在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上。
此后的一年里,王志强带头设计开发了多种新产品。以消声器为例,产品种类从以前的100多种,增加到了现在的200多种。
王志强的能力再一次被得到肯定。进厂的一年后,他被委以总厂厂长的职位。此时,两个分厂合并,在工业园区落户。
“进厂前,我与公司领导并不认识。”对于领导的青睐,王志强坦言,没想到。正因为这份信任,他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自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王志强发挥才能的舞台也越来越大。2014年春节前夕,他收到了新年的第一份贺礼:晋升公司副总经理。
“虽然更多的工作需要我来做,但核心的技术工作不会脱离。”王志强说,四年来,他从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钳工,干到了现在有车有房、月收入四五千的副总,除了过硬的技术,还有一颗踏实肯干的心,不断追求进步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家乡提供了这个供我圆梦的舞台。”
助他人“圆梦”
44岁的周开才曾在厦门打工多年。2005年,他与王志强曾在龙水摩配厂共过事。
“在厦门干钳工,月收入3000多元,在龙水只有1000多。”周开才说,每次发工资,都高兴不起来。于是,没过多久,他便又去了外地。
两年前,回家探亲的周开才在龙水与王志强偶遇。“过去沿海挣钱比内地高,但家庭照顾不到呀。现在我们这里大企业多了,收入其实差不了多少……”交谈中,王志强向周开才介绍起自己回乡就业的经历。
“哪天你到我们厂里去瞧瞧,正好缺你这样的技术工。”听着王志强的介绍,周开才心动了。
不久,周开才成了重庆凯罗尔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
像周开才一样,王志强还介绍了几名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而现在,在重庆凯罗尔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像周开才一样的返乡打工者有10多人。 记者 张玮 实习生 张艺 文/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